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科技助力大旱之年稳秋粮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科讯 发布时间:2014-09-29 【字号: 小  中  大   

  玉米测产专家组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南皮示范区玉米进行田间测产。测产结果显示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657.54公斤/亩、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636.72公斤/亩、3个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585.47公斤/亩,实现了大旱之年玉米稳产略增的理想结果。

  近日,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玉米测产专家组,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南皮示范区玉米进行了田间测产。测产结果表明,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657.54公斤/亩、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636.72公斤/亩、3个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585.47公斤/亩,实现了大旱之年玉米稳产略增的理想结果。

  今年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的第二年,在取得夏粮丰收的基础上,南皮示范区重点通过抗逆高产玉米品种“华农866”和“华农138”、坑塘蓄积的雨水和微咸水、深浅井结合咸淡水混灌、有机肥—菌肥—秸秆腐熟剂结合、缓控肥—速效肥科学配比等技术的应用,在6~8月降雨量仅为100 mm,不及常年降雨量的四分之一的条件下,保证了夏玉米的正常生长。

  2009年中科院率先提出了“渤海粮仓”的建设构想,农业科技人员经过两年多的系统调研和分析,指出环渤海区域和滨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

  2013年科技部、中科院联合鲁、冀、辽、津4省市,瞄准科技增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共同启动实施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该工程集成了中科院过去20年研发的“盐碱地治理”“微咸水灌溉”和“耐盐小麦品种的培育”等关键农业技术,突破了环渤海低平原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地稀薄盐碱的粮食增产瓶颈,在鲁、冀、津、辽的27个县市,以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联动方式推动,在2011年产量的基础上,实现2017年增粮60亿斤、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增产能力,建成名副其实的“渤海粮仓”。

  “渤海粮仓”的建设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千亿斤粮食增产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09-29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