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冲破藩篱、打破定式,激发创新动力——
【新华网】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解读“率先行动”计划
  文章来源:新华网 吴晶晶 发布时间:2014-08-20 【字号: 小  中  大   

  中科院19日宣布启动实施《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此次改革要解决哪些问题、实现什么目标?改革面临着哪些困难、将如何突破?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近年来,中科院通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比如,对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战略重点凝练聚焦不够,集中力量发挥多学科优势开展重大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吸引和凝聚高端人才的竞争力不足,人才竞争流动机制不健全;科技评价和资源配置还不适应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要求,科研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现象等。

  “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中科院科技领域布局、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阶段性特征,凸显出现行科技体制机制和创新生态系统与科技快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根本性矛盾,既具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白春礼说。

  白春礼介绍说,中科院这次改革主要有5方面举措。一是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构建适应国家发展要求、有利于重大成果产出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二是以调整优化科研布局为着力点,进一步把重点科研力量集中到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三是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四是探索智库建设新体制,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五是深入实施开放兴院战略,提升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

  改革举措中最核心的是研究所分类改革,将研究所分为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4类。这项改革涉及中科院组织体系和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涉及研究所的定位和科研方向,也涉及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情况复杂、难度很大。

  白春礼表示,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正在积极推进,微观层面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科技评估等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但在中观层面上,科研院所体制机制和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总体上仍然沿袭着长期以来的固有模式,成为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和科研活动组织模式创新,是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

  “就中科院而言,一些研究所仍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科研工作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碎片化扩张等问题难以有效纠正。必须根本上突破这些体制机制上的瓶颈。”他说,“我们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旨在从根本上突破体制机制壁障,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着力开辟‘政策特区’和‘试验田’,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

  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中科院这次改革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又将如何应对?白春礼认为,当前,无论从全国来看,还是就中科院而言,改革都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好改易改的大多已经改了,我们要面对的多是硬骨头。比方说,如何建立有效促进跨所跨学科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如何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等。另一方面,改革必然会涉及利益调整,也会招致一些非议甚至抵触。如原有的经费分配机制会必然存在一定的惯性,研究所人员对于新的定位和角色需要有一个明确认识的过程。

  他表示,中科院将进一步强化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突出重点科研领域和重大科技任务,建立科学高效的人财物协同投入机制,克服资源配置的碎片化和效率不高等现象,提高投入产出效益。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要求,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