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武汉病毒所
病毒逃逸及复制机制获新发现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彭科峰 发布时间:2014-08-04 【字号: 小  中  大   

  日前,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王华林、胡志红领导的学科组在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细胞生物学报》上。

  固有免疫是宿主抵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最近的研究认为,线粒体在固有免疫信号通路中扮演抗病毒平台的作用,许多重要的信号分子需被招募到线粒体上组装成抗病毒复合物,进而促进下游转录因子的激活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表达。

  王华林等人对布尼亚病毒的最新研究发现,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在宿主细胞质中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结构,该结构由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s诱导形成。NSs能够挟持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中必需的一些宿主激酶,将其不可逆地捕获到病毒包涵体中,导致这些关键的信号分子与线粒体平台的空间隔离,从而阻断I型干扰素信号转导通路,有利于病毒的增殖。很多病毒感染细胞后可以形成病毒特异性的包涵体,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科研人员推测,利用包涵体劫持宿主因子可能是一种重要的病毒逃逸及复制机制。这一新发现改变了对病毒包涵体的传统认识,并将促进对病毒包涵体功能和形成机制的深入发掘。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08-04 第4版 综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