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垄向改一点 垄距扩一点 增产!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李大庆 发布时间:2014-07-31 【字号: 小  中  大   

  科学家种田就是神。中科院的农作物专家只是将作物种植的方向(垄向)改一点,将作物种植的垄距扩一点,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就使玉米增产6%—15%,水稻增产5%—10%。

  一提起科学种田,人们总是想到育种、施肥、浇水等环节。而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却依据“万物生长靠太阳”的特点,在增加日照上下功夫。我国东北地区具有夏季日照时间长、西南向光照强和西南向风频率高的特点。科研团队根据北半球夏季由地球自转、公转而引起的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变化规律,依据作物高度计算其投影方向和长度,以相互遮阴最少、全株光照时间最长为原则,确定作物种植垄向和垄距。

  以吉林省为例。通过计算将传统的种植垄向改为磁南偏西18—20度,将玉米里原来种植的三垄变两垄,每两垄之间的距离近到0.4米,距边上另一个两垄1.6米。这样,每两垄的作物,一侧上午充分接受光照,另一侧则在下午受光最多,比传统平均垄距的种植方法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长。水稻则改成大行距0.5米,小行距0.2米。

  近日,科研团队的王洋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新型种植模式扩大了作物生长空间,延长了植株光照时间,扩大了叶片直接受光面积,改善了作物群体内的光分布。“玉米中下部叶片相对光照强度提高6.3%—12.6%,水稻提高18.4%—32.5%;玉米穗位叶光合效率提高了27.1%,水稻倒二叶(由上向下数的第二片叶子)光合速率提高了33.2%;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和持续时间延长,增加了干物质积累,光能利用率提高0.14—0.19个百分点。这就提高了作物产量,创造了垄垄是边行,棵棵是地头。”

  这种种植法还有绝的。在玉米垄的大垄距(1.6米)中,把它分成左中右三个播种带,去年用左边,今年用中间,明年用右边,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轮换休闲种植。播种带三年一循环,头年的秸秆自然地烂到地里。轮作加上秸秆还田,使有限的耕地得以休闲,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恢复地力,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实验结果显示,新型种植法的土壤有机质提高1.2%,土壤蒸发量减少20.0%,降水蓄积量增加3.2%,春季播种条带土壤含水量提高4.65%,土壤动物蚯蚓数量增加5.7倍,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分别增加2倍、4.7倍,实现了耕地可持续利用。

  新型种植法还可以套种。在玉米的大垄间,还可以种植菌类、辣椒、菜豆、花生和土豆等矮科作物或蔬菜,构成立体种植模式。不仅增加了种植户的额外收入,也不影响玉米增产的效果,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到2014年,这种新型种植模式已经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宁夏、新疆累计示范种植1273万亩。统计效果显示,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玉米增产6%—15%,水稻增产5%—10%。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4-07-31 03版 综合新闻)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