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焦仁杰评论地球首个自我复制物种诞生新成果
  文章来源:中广网 邢斯嘉 发布时间:2010-05-24 【字号: 小  中  大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17时34分报道,今年贺岁档热映的电影《阿凡达》,讲述在未来,地球为争取罕有的物质,进行阿凡达计划,人类穿上阿凡达的躯壳,飞到遥远的星球潘多拉取物质。“阿凡达”就是:纳威人和人类的混合人造物种。

今天,不管是国内的各大新闻网站还是国际媒体,都把目光关注到了这样一个新闻:美国一个研究小组20号发表报告说,他们合成了一个人工基因组,制造出世界首个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人造生命。如果有这样一个物种,它的母亲是计算机,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克莱格·凡特:世界上首例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了。我们给它起名“人造儿辛西娅 (Synthia)。这项实验像一个里程碑,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以后新的生命体可以在实验室里创造了。

美国生物学家克莱格•凡特制造生命的过程

克莱格•凡特,美国马里兰州基因遗传学顶尖科学家,历时10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他和他的研究团队的20多位科学家先用4种化学物质制造出“一种支原体”基因,再把“山羊支原体”内部挖空、剔除了遗传物质的细胞,然后向里边注入合成的人工基因组,最后新的支原体细胞终于开始自我繁殖,成为人造生命。

用计算机和实验设备造出“人造生命”的美国人相信,尽管技术处于实验阶段,但运用前景广阔。

凡特的研究团队计划:现阶段先合成出有生命存在的最小量基因,然后通过向其中弥补其他基因,制造一系列新的微生物,比如生产生物燃料的细菌、有用的药品、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细菌或是制造合成疫苗所需要的蛋白质等等。

面对美国首例人造生命的诞生,国际舆论也在引发着一轮强烈讨论:这是冒然打开潘多拉魔盒?还是一个新时代到来?

英国牛津大学的伦理学教授朱利安•萨乌莱斯库认为:凡特推开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基础的那扇大门———窥视生命的本质。他直接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生命,这让人有些担忧。

还有一些人担心这种技术未来如果被居心不良的人用于制造生物武器,造成恐怖威胁怎么办?环保组织“地球之友”成员埃里克•霍夫曼表示,必须确保相关的法规到位,防止滥用新技术。

美国科研小组这个新成果,它的突破性到底在哪里?刚才报道中也讲到了这种争议性,我们该如果认识这样一个新成果?是喜是悲?我们现在马上连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焦仁杰。

主持人:首先我们想知道,您知道这则新闻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焦仁杰:以往没有这样的科学研究被报道过,这肯定是第一次报道。

主持人:有报道说:2008年,也是这个科研小组率先宣布,制造出合成细菌基因,但没能操控细胞。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新成果的突破性在那里吗?

焦仁杰:简单来讲,他们把A细菌的基因组放到B细菌里,使得这个细胞能存活并且分裂出来,能长起来。

科研人员说:“这是第一个人造细胞”,但是,今天各大媒体的解读,基本上都是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诞生,两者之间,是什么关联呢?

焦仁杰:因为细菌也被认为是一种生命形式,所以既然带有人工合成的基因组织细菌能够产生出来,存活下来,能够分裂,就可以说明一个生命形式被他们创造出来了。

主持人:很多人看到这则新闻后,就联想到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阿凡达》,焦老师,您看过《阿凡达》吗?

焦仁杰:《阿凡达》有点神乎其神,太夸大其词了一点。其实存在一些风险,包括伦理,奥巴马为什么要求评估这些东西?奥巴马现在的指令就是说,在伦理道德范围以内,以最小的风险去获取做大的利益,这是他的宗旨。

主持人:还有一个困惑,为什么这一次的科研成果,会在伦理上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

焦仁杰:伦理可能西方国家更敏感一些,他们很多信奉基督教,生命不管是人还是细菌,都是上帝创造的,而在基督教教义里,人不可能取代上帝,或者去做本应该上帝做的事情,所以说,这相当于创造了一个生命,而创造生命只有上帝可以做,这一点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一点,我觉得可能延伸到的是,从目前的社会知道的,生命是一步步进化来的,所以既然现在简单的生命可以被创造,人类社会将来有一天也会被创造,但是就我目前的理解,这不知道还要多少时间,所以潜在的伦理问题肯定是存在的。

主持人:那么,这个科研成果对于我们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焦仁杰:举个例子,比如他现在可以改造基因组,可以制造生物,这是往坏处想。往好处想,他可以合成一个他想要的基因组,放到某个被掏空的细菌里去,制造他想制造的任何东西,好东西比如说能源。潜在的利益和可能的应用性是非常广大的。

其实,我们想说,任何一个科学上的发现也好,发明也罢,只要我们善用它,带给我们的就一定是进步,就是值得庆祝的好事情!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