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学术会议

5月6日长春应化所生态环境材料论坛系列学术报告预告

2016-05-04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报告题目: 基于特殊结构的软模板制备介孔和大孔材料

  报 告 人: 姚远 副教授

  单   位: 华东理工大学

  报告时间: 2016年5月6日(周五) 上午13:30

  报告摘要: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尺度的孔,而孔材料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类成孔手段中,利用两亲性分子作为模板,与无机源共组装形成孔材料的软模板法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设计合成不同类型的模板分子,与各类无机源结合,可以获得孔道尺寸、结构、形貌、功能各不相同的微孔、介孔或大孔材料。报告人近年来利用双子型和Bolaform型表面活性剂分子、两亲性AB型嵌段聚合物、ABC型嵌段聚合物、接枝-嵌段聚合物、聚氨基酸和DNA作为模板,制备了一系列有趣的介孔及大孔材料。比如,在双子型表面活性剂诱导下,制备了二维六方竖直孔道的介孔二氧化硅薄膜;基于Bolaform表面活性剂分子的π-π堆叠作用,合成了蚯蚓状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管和对应的硅纳米线。以ABC三嵌段聚合物为模板,得到了一系列大孔二氧化硅材料;以聚赖氨酸为模板,在矿化的二氧化硅纳米片中形成了稀有的二维四方孔道结构;利用基板表面的图案,控制以DNA为模板的二氧化硅矿化等等。这些模板涵盖了小分子、嵌段聚合物以及具有手性二级结构的大分子,为进一步设计具有特殊组装特性,从而合成具有有序多级结构和特殊功能的孔材料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报告题目: 聚合物功能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与多层次自组装

  报 告 人: 邱惠斌 研究员

  单    位: 上海科技大学

  报告时间: 2016年5月6日(周五) 上午14:30

  报告地点: 长春应化所生态楼报告厅(501室)

  报告摘要:自组装是创造新物质、新结构、新功能的重要手段,层出不穷的组装基元与组装方式为新型材料的开发与功能系统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式。在生命体系中,自组装不仅是组织构造与生命活动的重要途径,也代表着物质间作用与联系的最高艺术水平。相比之下,人工自组装系统仍处于初级研究阶段,但随着合成技术与调控手段的快速发展,量身定制自组装纳米结构体已然成为可能。聚合物自组装灵活多变,传统的无定形嵌段共聚物能够形成球、棒、囊泡、微管等形态各异的微纳米结构,但通常难以定量设计与控制。近期,研究人员发现,对于聚乙烯、聚乳酸、聚二茂铁硅烷、聚噻吩等结晶-无定形嵌段共聚物体系,由于结晶核的外延生长,后续加入的同类嵌段共聚物能够继续在原有胶束(种子)的尾端自组装,从而形成新的胶束嵌段,同时,新生成的胶束嵌段尾端依然保持活性,可保证整个体系持续不断生长,此类自组装过程被称为“活性自组装”。报告人将围绕聚二茂铁硅烷结晶-无定形嵌段共聚物体系,向大家简单介绍如何通过活性自组装制备一维、二维、三维规整有序的纳米结构,并通过聚合物的投量与组合,以及化学修饰、复合等方法,定量控制纳米结构体的尺寸、结构与功能。在纳米水平上的精准控制,不仅为促进各种应用提供了保障,也使纳米结构体之间的多元、可控多层次自组装成为可能,例如两亲性棒状胶束在溶液中可形成三维有序超晶格,而在干燥过程中,可在基板上组装形成大孔网络薄膜。这一系列研究将积极推动人工自组装体系向成熟、优美的生命自组装体系靠拢。

  欢 迎 参 加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打印 责任编辑:张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