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李清文、张其冲等因此提出并验证了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器件的概念,该器件可同时实现光/电信号诱导的多种仿生突触功能,包括脉冲易化、长/短时程可塑性以及“学习-巩固-再学习”等行为。在光电突触性能的基础上,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多个纤维状器件编入透气的织物,从而使得柔性织物能够实现对简单数字图像信息进行感知和存储的功能。
在碳纳米管纤维上分别构筑含有氧空位的TiO2-X纳米线和MoS2纳米片阵列,得到的柔性纤维电极通过缠绕工艺制备了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器件。通过对器件施加电刺激,器件展现出类似生物突触的行为,如兴奋、抑制行为,脉冲易化,短/长时程可塑性等。
就人类的学习和记忆而言,瞬时获取并暂时存储的视觉信息会逐渐消失,除非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获取相同的信息,这些记忆通过重复学习转移到长期记忆(LTM)。因此,研究人员在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器件上研究了光感知和突触特性,通过应用两个连续的光脉冲,间隔时间为10秒,观察到了光诱导的PPF特性。学习、遗忘和排练行为也通过不断地开/关灯来模仿。将一系列突触前脉冲应用于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会导致突触后电流增加,从而促进突触连接强度(“学习”)。随着光刺激的去除,突触后电流逐渐降低(“遗忘”),表明存在STM过程。在“遗忘”过程后应用相同的突触前刺激,突触后电流迅速达到并超越之前的记忆水平(“再学习”),表明学习和记忆能力增强。
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展现出良好的柔性以及多方向的光吸收特性。为了展示基于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的纺织品的视觉感知和记忆功能,研究人员将多个器件编织入透气的织物,构建了利用光掩模的光电流成像纺织品,该织物能够对简单数字光学图像信息感知和记忆,证明了其在开发可穿戴视觉记忆系统方面的潜力。
该工作为设计和开发感知记忆功能一体化的柔性功能纤维开辟了新途径。相关成果以Fiber-Shaped Artificial Optoelectronic Synapses for Wearable Visual-Memory Systems为题发表在Matter上。
图1 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概念示意图
图2 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器件的电刺激行为
图3 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的光刺激行为
图4 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器件柔性展示及其在可穿戴织物中的潜在应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