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云南天文台等在湍流持续加热爆发磁绳研究中获进展

2021-03-09 云南天文台
【字体:

语音播报

  近日,《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叶景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太阳爆发灾变标准模型,发现了磁绳在失稳上升后远离太阳表面依然被强烈加热的现象及日冕物质抛射(CME)周围相关的波状结构,对CME底部的湍动等离子体特征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解释。

  太阳爆发是太阳系中剧烈的活动现象,相当于几十亿颗巨型氢弹同时爆炸的能量通过磁重联过程被快速地释放出来。观测发现,磁绳在爆发后背离太阳的演化过程中依然被强烈地加热。其可能的机制有电流片内的重联加热、纽缠不稳定性、小尺度磁重联、波加热、热传导、高能粒子、暗条中的反向流和欧姆加热等。然而,哪些主导CME泡的加热过程仍然是未解之谜,亟需进一步研究。

  科研人员利用2.5维高分辨率的磁流体动力学(MHD)模拟加入更真实的热传导过程,发现重联出流中的MHD湍流可以持续把CME底部的等离子体加热到更高温度,为加热CME提供了较大能量。在热传导和慢模激波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极紫外图像中复杂的CME泡的观测特征(图1)。研究发现,CME底部的湍流会被终止激波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强。虽然CME底部的终止激波的压缩率甚至超过4,但这样显著的激波结构依然在太阳动力天文台(SDO/AIA)的多波段图像难以准确探测到。

  在磁绳上升过程中,其尾部持续地产生周期性波列,其产生机制跟CME底部不断形成的倒阴叉结构有关(图2)。研究表明,湍流是产生CME周围的强波列结构及其周期性的重要来源。虽然模拟中,CME底部致密的热等离子结构仍未被AIA的观测证实,但有可能在X级耀斑相关的快CME事件中用紫外日冕分光仪观测数据探测到,如2002年4月21日的事件中,有观测发现在磁绳底部有铁13谱线的响应,这可能跟湍流加热相关。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云南省林隽科学家工作室的支持。科学计算任务得到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一号”的支持,图像数据处理完成于云南天文台计算太阳物理实验室。

  论文链接

图1. 在t=1030.7 s时刻的EUV合成图像。(a)AIA 94埃;(b)AIA 131埃;(c)AIA 171埃;(d)AIA 193埃;(e)温度分布;(f)密度分布;(g)沿着x=0的相关一维分布。其中,虚线表示终止激波的位置。

图2.由一个磁岛撞击CME泡下方激发波列的过程。(a)t=1039.9 s时的速度散度;(b)t=1067.4 s时的速度散度。 

打印 责任编辑: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