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动物所揭示全球自然保护区抵抗外来动物入侵的机制及面临的挑战

2020-06-10 动物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基石。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免受外来物种的侵害是保护区的主要职责。评估保护区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有效性,揭示保护区内外来物种的入侵格局,探索影响外来物种建群的驱动因子,以及确定保护区及其周边缓冲带外来物种的扩展风险,对发展保护区的生物安全策略至为关键。

  为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义明团队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Tim Blackburn合作,研究了全球11个类群共计894种外来动物在全球19万个陆地自然保护区的入侵现状、驱动因子和潜在挑战。这些保护区分布于215个国家或地区、涵盖了全球主要的陆生生物群落。结果显示,外来动物只入侵了9.1%的保护区,表明保护区抵御了部分外来动物的入侵(图1)。相比较而言,89.4%的保护区周边10公里地带已出现外来动物的野生种群,对保护区构成巨大威胁(图2)。入侵保护区的动物呈现“多源性”特点,东/南亚和非洲是主要输出地区,而欧洲和北美是主要输入地区(图3)。在不同类别的保护区中,国家公园入侵的物种数最高(图4)。保护区建立越早,防控外来种的效果越好;当地物种多样性越高,保护区抵抗外来动物的能力越强(图5)。超过95%的保护区有外来动物建立野生种群的适宜栖息地(图6),预示未来很高的潜在入侵风险。研究结果为制定全球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安全对策提供了科学基础。

  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动物所副研究员刘宣为论文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员李义明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科技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文章链接

动物所揭示全球自然保护区抵抗外来动物入侵的机制及面临的挑战

打印 责任编辑:叶瑞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