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研究表明2019年海洋升温再创新高

2020-01-16 大气物理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来自11个国内外机构的14名科学家联合发布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显示,继2017、2018年海洋创纪录变暖之后,2019年海洋升温又创新高: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时,过去五年是有现代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五年、过去十年是最暖的十年。

  发表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上的这项研究显示:2019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温度比1981-2010年的平均状态高了0.075摄氏度。从温度看起来是一个较小的增量,但由于海水巨大的比热容,0.075摄氏度的增温意味着海洋已吸收了228,000,000,000,000,000,000,000(228*1021)焦耳的热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释放出能量的36亿倍。

  本次发布的海洋热含量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IAP数据),作者团队来自中科院大气所、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河海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等单位。同时,本次报告也发布了NOAA美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NCEI)的2019年海洋热含量数据。

  两套独立的数据(IAP和NOAA数据)均表明:2019年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创历史纪录。2019年海洋热含量比2018年高了25*1021焦耳(NOAA数据为21*1021焦耳)。

  IAP数据同时显示:1987-2019年期间,海洋平均增暖速率是1955-1986期间的450%,显示出持续的海洋加速暖化趋势。从海表到2000米的深海、从大西洋到印度洋和太平洋 、从北极到南极海域,均已观测到海水变暖的信号。

  论文作者团队指出:“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稳健的指针,不断创纪录的全球海洋升温表明了无可辩驳的全球变暖事实”。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使地球系统不断累积能量导致,海洋累积了全球变暖的主要信号。2019年发布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均表明:全球变暖导致的地球系统能量增加中,有90%以上储存在海洋中,使得海洋热含量增加。其余不到10%的能量用于加热陆地、大气、融化冰盖、冰川和海冰等。

  由于能量失衡,包括海洋、大气、陆地和冰雪圈的气候系统被持续“加热”,是2019年加利福利亚、亚马逊和澳大利亚大火肆虐的外在驱动因子,也是过去一些年频繁发生的海洋热浪的驱动力。海水持续增暖带来了一系列海洋生物化学要素的变化,包括溶解氧降低、生物种群迁移、海洋生态多样性下降、珊瑚礁系统白化、海平面上升等。海洋变暖也为台风等极端天气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燃料”(能量来源),使得台风更强、降水更多。这一系列海洋环境变化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必将影响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团队最后指出,由于海洋对全球变暖的滞后响应,本世纪海洋变化将持续。但是,相对于高温室气体排放,施行积极主动的气候政策,会有效降低海洋变化带来的风险。因此,全球各国都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探寻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对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呵护人类和其余地球生命共同的家园。

  论文链接

海洋吸收了大部分的温室气体,导致海表温度升高。(摄影:朱江)

  自1960年到2019年,全球四大洋中,不同纬度带上的0-2000米温度变化趋势(单位:摄氏度/百年)。红色为变暖、蓝色为变冷。灰色线为气候平均态温度(单位:摄氏度)。

海洋变暖对人类生存有巨大影响。(摄影:朱江)

打印 责任编辑:叶瑞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