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心理所发现FKBP5基因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的症状共存模式

2019-09-30 心理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抑郁是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最常出现的两种心理问题。前期研究发现,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后会呈现不同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状共存模式,即低症状、PTSD症状为主、抑郁症状为主以及PTSD合并抑郁症状。理解这种创伤后症状表现模式异质性的生物学基础对于创伤相关心理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后期精准化干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未有足够的实证研究关注到这一问题。

  前期研究发现PTSD与抑郁的共病受到遗传学因素的影响,提示了遗传学研究可能为解释PTSD-抑郁症状共存模式的异质性提供重要证据。

  FK-506结合蛋白(FKBP5)基因能够调节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敏感性,进而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活性,因而参与调节应激相关的心理过程。之前大量的研究分别报道了FKBP5基因与创伤暴露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PTSD和抑郁的影响。因此FKBP5基因是研究创伤后心理症状表现模式异质性遗传学基础的理想候选基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王力研究组在之前对成人地震幸存者PTSD-抑郁症状共存模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其遗传学基础进行了探索。在1140名成人地震幸存者中检验了FKBP5基因的四个重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以及单倍型对PTSD-抑郁症状共存模式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该样本中呈现出了低症状、PTSD症状为主、抑郁症状为主和PTSD合并抑郁症状四种症状共存模式。将PTSD合并抑郁症状组与低症状组、PTSD症状组和抑郁症状组分别进行比较时,FKBP5基因rs9470080与地震相关创伤暴露的交互作用显著(见表1)。

  在低创伤暴露时,rs9470080 TT基因型的携带者更容易发展出PTSD合并抑郁的症状模式,而高创伤暴露时,不同基因型发展出PTSD合并抑郁症状的风险没有显著差异(见图1)。进一步单倍型分析发现,FKBP5基因rs3800373-rs9296158-rs1360780-rs9470080的单倍型A-G-C-T的携带者更容易发展出PTSD合并抑郁的症状模式。

  该研究首次发现了遗传学因素对创伤应激相关不同心理障碍症状共存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了创伤暴露后心理症状异质性的遗传学基础,并提示研究者进一步关注在不同的PTSD-抑郁症状共存模式下糖皮质激素受体敏感性和HPA活动的变化情况。同时该结果也提示了FKBP5基因在PTSD和抑郁的共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的心理病理研究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指导。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099,31471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6JJD190006)、中科院对外合作项目(153111KYSB20160036)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Z171100000117014)的支持,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加拿大精神病学会会刊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论文链接

表1 FKBP5基因rs9470080位点与地震相关创伤暴露基因-基因交互影响PTSD和抑郁共存症状模式

图1 FKBP5基因rs9470080位点与地震相关创伤暴露基因-基因交互影响PTSD合并抑郁症状的风险

打印 责任编辑:叶瑞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