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征文活动官方网站 活动介绍 组织机构 活动流程 活动进展 全部文章 评选原则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三等奖
破除nerd魔咒
——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中科院
发布时间:2011-10-30 文章来源:工藤伊夏 【字号:      】
“我不了解啊,感觉很高深的地方,一想到中科院,就想到院士这些”
“去那儿的人都很了不起”

“神秘的地方”

“高不可攀,知识分子云集”

“一个科学研究所,很学术”

……

当我问身边同龄的非中科院人士对中科院有什么印象和感觉时,几乎得到的就是以上一些回答,但是,也仅限于这样的一些感知,再接着问大家对中科院有什么其他的了解,清一色的摇头。作为一个80后、文科出身的中科院普通学子,我深深体会到,大家对中国科学院的了解是多么地有限。

在很多人眼里,中科院是高深莫测不可企及的,是一个geek(奇怪的人)和nerd(书呆子)的集聚地,里面的人物都是戴着比啤酒瓶底还厚的镜片,说着一些旁人听不懂的专业词汇,整天在实验室里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呢,必然不是这样,中科院的球场上奔跑着热爱运动的青年,舞台上活跃着能歌善舞的才俊,谁说我们都是书呆子的?

另一方面是对中科院是做什么的存在误解。绝大多数人认为,中科院是一个搞理工科的地方,社科院才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中科院里应该没有文科生。实际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的专业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并不是像大家印象中的,仅仅是一个理工科的学府。中国科学院确实在理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以及工学的力学、材料、能源、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但在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我们这个社会对中科院的不了解,不仅造成了精神上的隔阂,也在实际生活中无形中形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据我所知,在中科院的毕业生尤其是硕士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中科院这个名号,有时候不但不构成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由于在教育体制中,中科院的研究生院和高校不尽相同,既不属于985,又不属于211,很多对中科院缺乏了解的单位就无法准确判断我们毕业生的层次和水平。在选调生等考试中,也存在着不是985或211院校无法报考的问题。

而就我们自己来说,对中科院也不是完全的了解。假如你随机挑选100个中科院的研究生来做一套有关中科院的发展史,成立日期之类的知识问答题,我相信很多人会不及格。除此之外,各个研究所之间也缺乏相互了解。研究生一年级在北京集中学习的一年,我遇到了全国各地研究所的同学,光是听研究所的名字,就能让人大开眼界。对地观测中心,听起来像搞导弹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难道不是个景点吗,竟然也是个研究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来这也能成为一门学问。

试想,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员,都不能对它有完整的了解,那么广大的社会民众的所知所感也可想而知。我想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说一点自己的看法,也顺便提一些建议:

首先,中科院各研究所在空间上相对封闭,不像大学是开放式的,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和外界的联系。例如我所在的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隔壁的南京土壤所一起,是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子,平时坐出租车,有些司机都不一定知道这里有这么个研究所。而其他地方的一些院所,比如苏州纳米所和厦门城环所,都是新建在郊区,更是缺乏和普通民众的联系。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这些学生和科研人员,缺乏和外界的交流,每天就是办公室、实验室、寝室,不用走出院子就能过完一整天,试问外面的人怎么能了解我们呢?

我认为,定期举行“公众开放日”,公益的科普讲座等等,是非常必要的。也可以考虑引入一种结合“百家讲坛”和“科学松鼠会”的模式。“科学松鼠会”是一个聚集了青年科学传播者的非营利机构,通过网站、出版物深入浅出普及一些科学知识。而百家讲坛众所周知是用讲座的形式来传播文史知识。那我们是否可以举办“科学讲坛”呢?刚刚搜索了一下,其实早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在北京的中国科技馆就开始定期举行院士专家巡讲团活动。但是并没有广为人知,在网上能搜索到的信息也不多。我想,要推广这样的活动,可以不限于仅仅是院士的讲座,我们应该给青年科学家们更多展示的机会,并且也不应该仅限于在首都举办,各个分院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都可以考虑举行。

其次,针对中科院内部存在的隔阂,现实的物理距离无疑是重要原因。全国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20多个省(市),交流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坚持并鼓励各研究院所将硕士一年级学生集中在北京的玉泉路园区学习一年,是非常必要的。就我个人而言,在北京的一年收获颇多,开拓了眼界,学习了知识,接触了前沿,也认识了许多其他院所的朋友。但是,我们南京地湖所是南京地区五个研究所中,唯一一个选择把研究生送到北京集中学习的。许多导师也认为学生待在北京一年是浪费时间,这种看法无疑是很片面的。在这里我也非常感谢我们所领导的高瞻远瞩,能给我们去北京这么好的机会,同时也对其他所的选择表示遗憾。

很多原本不太熟悉的朋友,得知我是中科院的硕士生并且即将成为博士生,都大吃一惊,觉得我完全不像一个他们想象中中科院女博士应该有的样子。因为我看起来太“正常”了,一点儿也不nerd。我想说的是,作为国家的科学院,中科院给民众的印象不能像是深山老林里的寺庙,作为人民的科学家,中科院科研人员和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也不能是住在云雾里的nerd,这些定位绝非是一个光环,而是一种魔咒。中科院要得到长足发展,不能仅仅埋头提高科研实力,必须打破这种魔咒,让更多的人接触我们,了解我们的工作。

破除nerd魔咒,任重道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