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惠玲]:尊敬的各位领导,来自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北京35中的同学,大家上午好!大家都知道,前天是我们伟大的数学家、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大家从新闻里面、电视里面看到各种各样的报道、各种各样的活动。今天我们以自己的形式缅怀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专业主持人主持这次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先有请国家科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许平和数学研究院的王跃飞致辞。大家欢迎!

[许平]:尊敬的王元院士、华光先生,还有我们的王跃飞书记,以及各位来宾,特别是今天参加这项活动的嘉宾、老师和同学们,包括我们的新闻媒体各位,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由国家科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两家合作,在这儿组织一场以中学生、青少年为主体的缅怀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的对话活动。我们以这种形式来缅怀华罗庚先生。

首先,我想代表我们的主办方,对莅临今天的王元先生和华光先生,以及颜基义、金雅芬、赵静芳、张淑端老师,同时也向热心参与和支持今天这项活动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周老师,以及35中的朱建民校长,以及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2010年的11月12日,也就是前两天,是著名的数学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今天特别荣幸的请到了华老的家人,过去和他一块共事多年的同事,以及他的学生。我们刚才讲到了,今天这个活动是以对话的形式来进行的,那么,这些嘉宾是以现场所有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共同纪念和缅怀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想这场别具风格的缅怀活动应该给人思想上的净化和精神上的升华。

华罗庚先生是中国科学院资深的院士,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大家公认他为科学家,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比如说数学研究方面,在中国的数论,矩阵几何学,以及在多复变函数等诸多领域,华老是创始人;同样,他在教学上首先提出了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培养下,我们国家输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

还需要大家特别关注的是,华老不仅是学术上的巨匠,他特别关注科普事业。他曾主笔多本科普著作,以极其易懂的语言向青少年普及数学的方法。

我印象最深的是,80年代初,当时友谊宾馆专门有一个杂志组织了华罗庚关于优选法和统筹法的工作组。这个工作组就是研究所有的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怎么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所以说他坚持数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倡导和推广了这两种方法,应该说这两种方法的研究和建设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儿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因此,华罗庚先生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我想这一点对在座所有的青少年以及每一位同事都是深刻的启迪。他告诉我们,学知识不是为了成名,不是为了成家,更重要的是为人类有所贡献。华罗庚先生将自己的一生无保留的奉献给了祖国事业,应该说他是追求真理的一生,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同样是不同凡响的一生。因此,我们要学习他作为一个大家能够为民分忧、为民尽责的坚定信念;学习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学习他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品格,学习他的华罗庚精神。

在前几天组织的活动上,国务院委员刘延东专门肯定了这一点。我们希望今天这个活动能在对话当中使我们的学子们真正了解大家的精神所在。

可以说华罗庚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楷模。这里我也特别讲一下,今天我们的活动也有令人感动的事情,比如说35中的领导知道我们今天在组织这样一个活动,天气很冷,正好降温;但是朱校长主动的联系我们,并且他们为了今天这项活动,在规划的基础上,还别出心裁的设计了一个表演形式,共同进行今天的缅怀活动,表示对华老的爱戴和敬爱。

相信华罗庚精神会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在祖国的下一代——你们的身上得到传承和发展。

我再一次欢迎,并代表主办方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老师和同学们,特别是感谢新闻媒体的有关朋友们。让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一代巨匠华罗庚先生,让我们学习继承华罗庚精神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为祖国建设现代化事业,为科技、教育、文化、创新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预祝今天的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龚惠玲]:非常谢谢许平书记激情洋溢的致辞。下面请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跃飞先生给大家讲两句。有请!

[王跃飞]:尊敬的王元院士、华光教授,以及各位嘉宾,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

今年是华老诞辰100周年,从今年年初一月份到现在,在全国各地自发的、有组织的、各个层面的就举行了系列的活动,从年初我知道的就是华罗庚先生创办的“华龙”的同学们组织了纪念活动,应该说拉开了整个纪念活动的序幕;之后有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包括我们研究院在4、5月份举行了“华罗庚论坛”,请来了海内外知名的学者做学术报告,纪念华老;6月份,因为今年正好是华老去世25周年,我们举办了一个纪念活动;8月份,我们举行了一个非常大型的华罗庚先生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刚才许书记也提到了,国务院委员刘延东亲自题词,对华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除此之外,据我所知,还有中国数学会、双法学会,华罗庚应用数学实验室等,还有华罗庚先生的家乡都举行了活动。最大的活动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刚刚在华老生日那天,11月12日,是在人民大会堂由国家层面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的纪念座谈会。还有一个国际型的,是12月份,马上在12月17日举行的华人华裔数学家大会上,第五届的数学大会上也有一天专门纪念华老的活动。所以,今年的活动是方方面面、各种形式。这反映了华老的精神,不光是数学的,实际上是全中国的,世界学的。

今天这种活动我参加了很多,但是今天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是针对中学生的,特别有意义。因为青年学习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未来,是数学发展的未来,是科学发展的未来,是我们国家建设的未来。所以,今天活动特别有意义。

尤其我要提到的是,今天请到了世界的著名数学家华老的学生王元先生到会,我想也是在座同学极大的荣幸,还有华老的儿子华光先生,他就是活生生的华老,还有金老师、赵老师、张老师都曾经是华老的学生,或者是曾经一起工作过的,所以他们会有非常精彩的故事、非常精彩的事迹向在座的同学传达、传输。

我就不多讲了,把时间留给下面的嘉宾。谢谢大家!

[龚惠玲]:谢谢王书记,王书记进一步介绍了整个一年来纪念华罗庚先生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活动,说明了华罗庚先生已经超越了专业的数学领域。所以,今天举办这样一个活动,也希望同学们在缅怀之中,成长自己、塑造自己、弘扬华老的优秀品德。

下面,我们有请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品位书香》的节目主持人贺超先生为大家主持。欢迎!

[贺超]:现场的各位同学们、各位中科院的前辈们,大家上午好!

特别荣幸能够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因为有一个渊源,我的数学特别特别差,从小到大最喜欢我的是语文老师,最恨我的是数学老师。但是我很愿意来学习,和各位前辈学习,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看一看这位在四面墙上都出现,而且头顶上有四个字——“感动中国”的人,他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动。

我们再一次把年轻的掌声给坐在第一排的嘉宾,好不好?

介绍嘉宾我得站着,因为我很尊重他们。我本人是做读书类的节目,但是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聊科学界的事情。我想大家对画面上的人物或多或少都知道,但是今天我们尝试着把这样的时间压缩,把故事浓缩。刚才也讲到,我们请到跟华老有关系的各位大腕。

今天举行的“科海应巨擎 数坛话宗师”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的活动上,请到了以下的嘉宾:

首先是华老的学生,王元院士。他曾在华老的指导下研究数论,和华老一起写作,可以说他是最了解华老的人之一,掌声认识一下。

下一位是颜基义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毕业后留校任教,曾担任华老的秘书。有请颜先生。

下一位特别开朗、特别热情,不管你知不知道他的年龄,见她的面叫大姐就可以了。有请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退休高工——张淑端女士,。

还有一位是赵静芳女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研究所退休高工。有请!

下面这位也要重点认识一下,因为她是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待、研究这样一位人物。有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络中心高级主管金雅芬女士。

相信大家对上台的这几位嘉宾会逐一都认识,因为我们第一次合作,可能有很多需要对接的地方,这就像我们认识这位大师一样一点点的磨合。

下面和大家重点介绍的是华老的儿子,华光教授,请他上台。

今天上午的这台大戏由我们几位奉献给大家,现在开始,大家需要聆听,一会儿也会有互动的环节,也会有表演节目的环节,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及时的提问。而且今天上午的互动环节还有一本书要送出,也是特别好的。

相信大家对数学都非常熟悉了,中学生嘛,在这个时候是科研最重的时候,给大家出一道题。昨天把题发给我的时候,我非常困惑,我不知道怎么算?是这样一道题,一个数字,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这个数字是几?

[学生]:23。

[贺超]:现场谁能告诉我是怎么算出来的?那怎么知道是23呢?这是用什么方法算的。

[王元]:这是用中国古时候的一个定律算出来的。

[贺超]: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快,怎么算出来的?有知道的吗?我们也是和大家普及一下,所以数学的奥秘真的是无穷无尽。

今天我们要回忆的是华老,他在数学各个方面都有非常高的造诣,而且他用他的人格和魅力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宝贵的财富。华老是1910年11月12号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洮湖,小学毕业之后辍学在家。后来金坛县校长知道华罗庚先生家里面很穷,于是免了他的学费,这样他才开始学习。其实他是一个非常愿意学习的人,我们在中学学过那首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他得病了,腿落下了残疾。但是,对于一个内心坚强的人说,他选择的是站立,往前走。

华老是用这样一句话支撑自己的,“我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说实话,这条双腿走得比很多健全人的腿要伟大、步伐要坚定,他从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上面。这些话是从百度上搜到的,所以我们得问问当事人,问问华光教授,我们能看到的照片是华老从年轻到年老,乃至于可以看到华老在日本舞台上最后几分钟的影像。在您的印象中,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

[华光]:他非常忙,每天都很忙,而且时时刻刻都在考虑问题。他要求他的学生要求得非常严格,要求学生在排队买饭的时候利用一切时间来学习,等汽车的时候、坐火车的时候。你脑子里面时刻准备几个问题,没有事的时候拿出来思考。他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要求学生也这样做。

刚才主持人说我非常像我父亲,我记得有位教授跟我一块出门,他坐在旁边,他说您跟您父亲长得非常像,我这儿见到您都害怕,就是因为父亲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我们家只有一个大妹妹学了数学,其他都没有学。这张照片最小的是我,所以你要问我当时的情况,大概我不知道。

[贺超]:您成长的过程中间,父亲对您的要求严格吗?

[华光]:没有。他对我们不严格,让我们自己随便选择,不规定我们非要干什么;当然,他非常希望我们中间有学数学的,只可惜,只有我一个大妹妹是学数学的。

[贺超]:现在年轻人都在,家人特别希望去干什么,一定是严加管教,各种政策都会有。父亲既然很严厉,但是我猜测,华老很忙,管你们的时间不是特别多,但是一有机会肯定是要管的。

[华光]:不对。因为他在单位当然是在做学问了,包括和王元老师一块讨论问题;在家里的时候,他也在做他的工作。但是,他有一个特点,他做工作的时候绝对不允许别人把他打断,思路打断了,他会很生气、很着急。我们有时候也害怕他,所以他工作的时候我们会离开。有的时候他也不是完全那么严格,有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讲讲《三国》、《水浒》,讲讲社会上的事情。个别的时候,周末可以打打桥牌,甚至有时候下盘围棋,但是都是极业余的。

[贺超]:父亲是儿子成长的山。我成长过程中,觉得我爸是天底下最大的。您觉得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东西?

[华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所以我们家里的几个孩子都比较老实,规规矩矩,绝不做一些超越我们能力的事,说出来,吹牛什么的,这些事都不会做。

[贺超]:我特别想问您,因为我和他们当年都面临过,选择专业的问题。父亲希望你们做数学,可是你们家只有一个人学数学,子承父业多大的事,家长没完成的事让子女去完成。这个中间的矛盾怎么调和?

[华光]:好像在我们家没这个矛盾。这跟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关系,我大姐做地下工作;我大哥原来想学理工,但是因为父亲一开始到昆明,然后到上海,到美国,所以他中学走动比较多,回国以后他想念清华,清华说你数学没有好好学,所以他学理。二哥学的是生物力学,我学物理。我大妹妹数学学得最好,但是高三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但是之后她考上了清华大学。我小妹妹小学的时候就遇上文化大革命,后来做了行政工作。

[贺超]:您的孩子学数学吗?

[华光]:更不学数学了。学数学一个是需要对数学有兴趣,另外需要脑袋好用。我父亲他能够成长起来,能够从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残疾的学生后来成长为一个数学大师,我觉得他对数学的兴趣非常大。因为想当年,我的姑妈曾经说过,他考虑问题的时候,很着急写东西,冬天很冷,鼻涕流下来了,他擦一下然后再写。所以,他看书、学习的时候是非常专心的。

[贺超]:您一讲,我突然觉得这样一个老人是那样真实和温暖的,其实他很专注于一件事情。经过华光教授的一介绍,大家可能会对华罗庚先生有一个更贴切的先生。可是大家知道华光先生的名字怎么来的吗?他们家孩子的名字都很有意思,您一个一个的解释一下?

[华光]:我上面名字不大清楚,我的名字是因为当时在昆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我母亲一发工资就把一个月的柴米油盐全米回来,如果晚个两天这个月就不够了,所以家里的东西几乎全花光了,能当的东西也能当光了,所以叫华光。当然可能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抗日战争快光复了。我的大妹妹是抗日反苏,叫华苏。我的小妹妹是解放之后出生的,生活比较甜蜜,叫华蜜。

[贺超]:家里人经常说“做好事吃亏”,但是按照数学的道理往回推,退到最后,做老实人争大光。同学之间交流也会发现,那些最厚道的人往往是朋友最多的人。对吧?

今天特别感谢文献情报中心可以在这样一个场地和大家一起做互动,一起怀念华罗庚先生。有一位重要的嘉宾需要跟大家认识一下,就是这个馆的馆长张先生,张馆长一直非常支持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今天沟通的时候也说,今后这样的活动会越来越多,所以今天来的同学就值了,以后要常常关注这里,我们会请到更多的大家分享这样的内容。我的话不多了,嘉宾们的话更精彩。

我们继续顺着华罗庚的成长历程进行回忆。帮着父亲料理杂货店之间,华罗庚先生克服了种种困难,自学,并且向杂志投稿。其实这个时候他已经是残疾孩子了,这个时候必须要克服心理障碍,因为别人看他的眼光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当现在你看到一个残疾同学的时候,他是一个弱势群体,你怎么看他的问题,他首先要克服心理的障碍,然后再完成自己梦想的事业。

1930年,也就是他20岁的时候,在《科学》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叫《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得到清华大学的熊庆来教授的关注,决定让他到清华大学。这事让王元教授给我们讲一下,这个毛头小伙子是怎么一下子上了清华大学的?

[王元]:我先讲一下这个文章到底讲的是什么?因为现在中学生都知道二次方程的解答,在历史上,有一位老的数学家证明一个方式的成立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苏家驹教授说是可能的,他给出了一个证明。华罗庚先生是把他具体的错误找出来了,所以当时熊庆来就很吃惊,他就没有听说过在中国的数学家当中有一个华罗庚,他找不到这个人,也不知道。当时清华大学有一个华罗庚的同乡,他说我知道华罗庚。熊老很吃惊,让他跟华罗庚联系,然后就请到清华去。

[贺超]:他怎么确定人生的目标吗?

[王元]:他写了这篇文章证明他有培养前途,以后还要看他自己。

[贺超]:发现引导他的人是杨武之。

[王元]:熊庆来的课他听过的,但是他的方向跟熊庆来的方向不一致。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如果他到清华早期的文章,如果现在的青年人能达到那个水平,我认为绝对是一个水平,在今天的眼光看也是不得了的。

[贺超]:所以,这很重要。我们的学生、老师都是相辅相成的完成这样的工作,所以今天的校长也非常重视这样一个事,带着大家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虽然那个角落还会有空着的桌子、凳子,但是我们今天中心形成了这样一个好的氛围,说明你们的老师、校长都重视这个事。

话说,华罗庚走到清华以后,很多人都想培养他。我想这些人给予他什么样的帮助,使他走上培养之路。

[王元]:刚到清华的时候,熊庆来并没有十分看得起他。他开了一门课,《高等数学分析》。熊庆来说,你最好不要听这个课,还是从别的课听。华罗庚自尊心很强,就没有去听。但是后来,熊庆来感觉到华罗庚确实很厉害,不但让他听课,而且熊庆来做不出来的题目就找华罗庚,说你过来看一下这个题目怎么做。

当时在清华对他有帮助的几个教授,一个就是杨武之,杨子明先生的父亲;还有孙光远,后来到南京大学当教授了。当时的同学也很厉害,这些人互相之间都有促进,这些人最后都成了非常好的科学家。所以,他得到他老师一辈和他的同辈对他的帮助和互相的切磋。

[贺超]:熊先生什么时候开始对他非常看上的,有什么样的转机让他觉得华罗庚真的是不错?

[王元]:后来慢慢发现他的才能,这个过程是有一定时间的,慢慢发现的,不是一下子发现的。最后熊庆来对他是非常的器重,因为华罗庚那个时候他的家在金坛,他寒暑假要回家,每次回家熊庆来临走的时候跟他说,你一定要回来,你不要跑了!因为那个时候他在清华只有40块钱一个月,相当于现在两千元人民币,怕他嫌钱少了不回来。所以,他说你一定要回来,将来肯定给你加薪!

[贺超]:数学家也是要吃饭的。所以,华罗庚就在清华的成长非常好。清华未来会成为他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起跳平台。颜先生,我得问问您,清华什么样的机遇,可以让他走出国门?

[颜基义]:刚才王元老师说,他一个月才40块钱,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助理。他自己曾经开玩笑说,大学毕业可以当助教,高中毕业可以当助理,我才初中毕业。但是从那以后,他非常非常勤奋,不是一般的勤奋。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候的气氛,整个清华刚才王元老师讲了,老师辈、同事辈都是非常杰出的人员。还有一点,当时清华已经是非常开放了,就请了一些很有名的国外数学家来讲,他们来讲可不像现在这样子,不是简单拿一个PPT讲完以后,然后很短,很短的时间就走了。那个时候是一请就是一年,来做讲课,交流、讨论,所以当时来了很多专家,看到华罗庚当时在数论方面的工作,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文章,所以推荐他到当年的剑桥大学去做研究。

[贺超]:他走出国门其实是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才没问您,在清华学了几年?

[颜基义]:五、六年吧。他是31年到清华,36年到剑桥大学,5年左右的时间。再插一段话,王元老师讲到他最初文章的时候,我想起来了,58年,我和张淑端老师、赵静芳老师听华老的第一堂课,王元老师也是配合华罗庚老师一起给我们讲课的,他还把解方程作为微积分之前专门作为一段给我们讲,讲三次方程、四次方程的解法,最后说,五次你们还想不想解?但是我们那个时候已经知道,五次已经不行了,这样一步一步的把我们引向高处。他以数学发展的思路来给我们讲,非常注重培养。

[贺超]:他讲课有意思吗?

[颜基义]:讲课非常非常有意思,一讲就讲了三年整啊。毕业以后,我一直在大学,一直做一个很平凡的教师。但是,后来慢慢发现,大学有名的教师都不好好讲课了,所以有些学生就有了这样的问号,我们的教授哪儿去了?当年华罗庚老师和王元老师给我们讲的时候,一个礼拜是4节课,讲完以后一直还有,一讲就是三年啊。后来我们纪念华老的时候我自己有一个感受,我说这是我们受用终生的这么一种教育,这在教育史上都是非常难得的。

[贺超]:我想问一下华光教授,您小时候数学学得好吗?

[华光]:我小时候学得非常一般。

[贺超]:父亲失望吗?尽管他不要求你们。

[华光]:他说,你学化学也罢,学物理也罢。

[贺超]:真得特别好。我觉得今天同学们的家长应该来,现在的家长恨不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外加18样武艺。

华罗庚先生从剑桥学成回来,因为当时很多人出去就留在国外了,但是他还坚持回国。回国也是挺艰难的,外面每年有高薪,还有很大的房子。但是他后来回到了西南联大,除了后期讲学,特别出去教学的机会再没有了吧?

[王元]:他进行了两年以后,那个时候正好是抗日战争,所以本来他可以留在英国继续做研究,但是他为了跟大家一起共克国难,所以他就放弃了在英国的机会回来了,到了西南连大。

[贺超]:我们现在的海归应该学习。华老回国之后直接到西南联大,当时在西南联大他是什么职位,做什么工作?

[王元]:他出国的时候是一个教员,当时分这么五个层次,正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助教,他已经助教当过了,教员也当过了,出国了,回来就跳过了讲师和副教授,直接聘他为正教授,所以他到了西南联大就是正教授。

[贺超]:他什么时候完成自己的那部书,叫《堆垒素数论》。

[王元]:这本书在英国的时候他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来回国到西南联大去,他花了8个月的时候,他自己跟我讲的,花了8个月的时间把这本书写好了,实际上是一本专著,当时在中国没有发表,幸好他寄了一个稿子到苏联去,苏联正好是战争,也不能发表,但是后来战争结束之后第一次在苏联发表了,后来才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表了。

[金雅芬]:在他写完中文手稿的时候,寄到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这个过程有半年的时间,他的稿件丢失了,华先生为这个事情大病了一场。但是,幸好把他的英文稿子寄到了苏联。所以,后来解放以后,按照苏联出版的书再出了中文。

[贺超]:这本书对华先生有什么样的意义?

[颜基义]:那个时候,在我们国家,数论研究已经成为主流了。所以,当时华先生做的这些工作,我们整个表示数学在前沿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我们说华先生一生有很多很多奇迹,这些奇迹是由一个一个丰碑来表达的,这个就是华先生在他工作里面非常重要的开始的一个丰碑。16年出版,在剑桥的时候已经开始做了,这表示我们整个数学进入很前沿的工作。

[贺超]:王元教授,您可以介绍一下“素数论”吗?这个应用于什么范畴的?

[王元]:我简单跟大家说几句,素数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堆垒素数论”呢?就是每一个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加起来,当然堆垒素数现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证明,每一个奇数是三个素数加起来,这是我国数学家理论高度的见证。

那么,对于素数的平方加起来行不行?一般说来要五个平方,就是说一个整数,它要有一定的条件,它是五个素数的平方加起来。那么,三方行不行?三方要9个平方,四方要24个。所以,一直到任何次方都可以表出。对于这样一个事情全面的研究和总结性的研究,就是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的主要内容。

[贺超]:这部书奠定了华老在数学界的位置,是里程碑式的,大家一定要记住。1981年,华罗庚获得了美国科学院的院士称号,这是国内的第一人。伴随着这些作品的声名鹊起,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之后他的妻子带着三个儿子在美国团聚了。据说当时在美国的生活非常幸福,当时您也应该在美国了,当时的生活非常富裕?

[华光]:当然比在国内过得好了。说实话,我还小,所以记的事不多了。

[贺超]:当时您几岁了?

[华光]:五岁左右。

[贺超]:五岁的时候已经能吃出好坏了。当你们决定回国的时候,回到当时的新中国,那个日子应该是反差比较大的?

[华光]:我不记得了。

[贺超]:接着看华罗庚先生的人生之旅。在那一年,他决定举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这是需要一种决心和信心的。然后,他还动员其他的留学生跟他一起回国,为了这个事,他写了一封信,这是他在回国的途中,叫《致中国全体留学生的公开信》,大意肯定是希望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回中国,建设新中国。我们下面分享这封信的章节,请颜基义先生为大家朗读一些段落。

[颜基义]:正如刚才华光先生讲的,当时华老在国内的地位已经很好了、很稳定了,而且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当时,都说他,你在那儿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但是,华老毅然决然决定回来。特别是听说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应该回来。所以,他这封信的情感非常充沛,我们怀着一种特殊的心情来复述一下。

朋友们,道别,我先诸位而回去了。我有千言万语,但愧无生花之笔来一一白打出来。但我敢说,这信中充满着真挚的感情,一字一句都是由衷吐出来的。坦白的说,这信中所说的就是我这一年以来思想战斗的结果。

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但也许有朋友说:“我年轻还轻,不妨在此稍待。”但我说:“这也不必。”朋友们,我们都在有为之年,如果我们迟早要回,何不早回去,把我们的经理各都用之于有用之所呢?总之,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回去,建设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朋友们,语重心长,今年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见面吧!

一九五零年二月回国途中的肺腑之言。

谢谢大家!

[华光]:这封信我早知道,但是回国的具体情节我是84年我陪我父亲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时候,他一位老朋友,徐先生去看望我父亲,他跟我说了一段话,他说学校知道你父亲要回国消息的时候,校长跟你父亲说,你们国家刚刚战乱、刚刚停止,情况不了解,所以我建议你,如果你想回去的话,你一个人先回去,你的家属由我们来照顾,你觉得那边好了,你可以再把家属接回去,如果觉得那边还有问题,你可以回来再继续工作。但是,他毅然决然的感谢了校方的好意,依然决然的带着我们全家回国了。

[贺超]:我们能看出颜先生读这封信时候的状态,很投入。如果你搜索网上华罗庚的经历,非常简单,但是里面融合的内容却是不简单的。尤其是回国的时候,他用了两个字“战斗”,思想战斗了一年,现在的时髦话叫纠结,纠结了一年,回不回,走还是留?但是最终他选择了回国。正是这样一代一代我们的先辈建设新中国,才让我们现在如此强大。

昨天晚上看另一档节目,在讲现在货币战争,王岐山副总理在和美国的官员聊天的时候也是谈到了这个事情。用一句话说,以往我们是学生向美国老师学习,老师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现如今我们的老师也出问题了,当你再给我这个学生说这个的时候,我得考虑考虑这个话要不要听。说这个话背后一个重大的底子就是我们强大了!这种强大源自于哪儿?源自于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有这么多人在时间隧道里面发着光,这种光是我们从课本、收获里面能感受到的。我们再次把掌声给颜先生,感谢他慷慨激扬的朗诵。

今天关注活动的人很多,我手里还有一封信。因为他本人来不了,所以他写了这样一封信。当华罗庚先生百年诞辰的时候,各种媒体更多宣扬的是无聊的光棍节,我是一名普通人,在浙江台州市工作。可以说,他曾经是我的偶像,而今,这都是我激励儿子奋进的偶像。

如果我生活在北京,绝对会去参加华老的纪念活动,也会带着我儿子参加华老的纪念活动,可惜我生活在浙江台州,距离北京太远了。

这是一名普通的读者,也许距离遥远,但是心向往之,一点也不远。

我们继续看一下,华老回国之后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回国之后,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所长,开创了新中国的数学研究事业。看这个照片,认识是谁吧?有一次他和毛主席谈话,毛主席鼓励华罗庚,这么说的,华罗庚,你也是贫苦出身,希望你能多培养出一些好学生来。就是这样一次对话,对这位数学家的鼓励是巨大的。在以后人生颠沛流离的很多时候,领袖的话、导师的话,或者说也是一位知音的话对他的人生是有激烈的。咱们常说“良师益友”,大家成长过程当中一定会结交这样的朋友,未来他们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巨大的作用,当然你也要尝试成为别人的良师益友。

之后,华罗庚的工作就转了,转到培养人生当中去了。他也曾经说,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肩上的第一乐事,他愿意去。而此时,华老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和资力。这是华老授课的场景。

这是他和学生们在一起,几位老同学,里面有你们吗?当年风华正茂的您在哪儿?1958年,华罗庚接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系的主任,这是他科大5811班的学生讲课的情景,中间有两位台上的嘉宾,大家猜一下,我强调一下在第一排有两位嘉宾今天就坐在这个位置。

[学生]:颜教授是最右边靠窗户那个?

[颜基义]:NO!

[学生]:最左边女士,右边那个。

[贺超]:我公布一位,坐在旁边这位,标准50年代、60年代的状态,齐刘海,戴着眼睛,正在记笔记,这就是张淑端老师。当时您多大?

[张淑端]:当时我刚刚满19岁,穿白衣服的那个是颜基义。

[颜基义]:因为那个时候我个头很小,我是“小土豆”。

[张淑端]:“小土豆”还是我给他起的。现在是老“小土豆”。1958年9月份的时候,在国务院周总理的关怀之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时的第一任校长就是郭沫若,他当时是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二、三把手吧,科学院院长。华罗庚是我们应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系系主任。我当时是从北京女二中,就是现在的东直门中学毕业,考进了应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系,当时还是系里的第一名。

[贺超]:您那个时候数学学得肯定比华光教授好?

[张淑端]:我总成绩比较好,数学还可以吧!

[贺超]:您还记得这堂课讲什么内容吗?

[张淑端]:这是11月份,来暖气了,在这之前我们还搞了一些劳动什么的,知道华教授给我们上课,心里都非常兴奋。那天大家都是以平常心上课的,华先生也是平常心上课。但是一进来之后一看不对,有照相的。这个相片是当时的《人民画报社》著名的一个女摄影记者照的。当时我的位子是让她抢去了,就只好坐这个位置了,也不好意思再抢回来。

华先生那天上课还是气定神闲的,很自然,该讲什么就讲什么。但是摄影记者一会儿上那个角,一会儿上那个角,一会儿上后面。我就觉得那堂课听得不好,因为她老来回走。我就想算了,干脆低头猛记,生怕落了华先生说的每一字每一句,所以根本不知道有这个相。

后来华先生问王元老师说,课上得怎么样?王元老师说没有上好。华先生说,那重讲。后来我们又上了两堂这节课。那个时候有一个大吉普汽车把他拉来。

后来大家说,这张照片大家都说谁都照得特别好,就你没有照好,你不专心。其实我很坦然,我最专心,我没有抢镜头。初次接触就感觉到,这么伟大的数学家还能给我们重上一堂课,特别认真,一丝不苟,而且这张照片成了我们这56个同学作为华先生亲传弟子的真实写照,也是历史佐证,这个照片刊载在很多地方,我自己也留了一张。

[贺超]:难怪呢。

[张淑端]:我一直很惭愧,系里跟我谈好几次,说你是系里的第一名;可是我数学并不是学得很好,我喜欢学工,我是奔着电子计算机来的,但是分到这个专业来,我就好好学吧,要不然对不起华先生这么大的数学家,心里想使出全部力气,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贺超]:好,这是一位同学讲完了,我们感谢她。她上学的时候也挺坏的,给别人起外号。小土豆,现在已经变成老土豆了。

颜老师,您当时多大?

[颜基义]:我是我们班里的平均年龄,我是39年生的,我们班最多都是39年生的。

[贺超]:您当时是第一次见到华先生吗?

[颜基义]:这个课不是第一次。

[贺超]:大家都知道,我们通过这张照片能看到华老带学生的一个状态,和我们对华老的认识是一样的,他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然后他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职位。其实,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和现在大家天天用的东西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计算机。他和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下面这个文是中科院计算机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写的,我手里有一个短文,给大家简单导读一下。我们来了解一下,当你用计算机的时候,你得什么谁曾经开创了这样一个事业,谁是这个事业的奠基人?

大家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个最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诞生,华老也是奠基人和主要的创始人。早在1947-1948年,华罗庚在美国铺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他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受到了冯·诺依曼的赞赏,那个时候,华老就在盘算着回国之后怎么开发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事业。

他回国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领导下,数学研究所开展了纯数学的研究和理论物理等方面的研究。然后1952年,清华大学的电机系物色了三个人研究计算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的科研小组。这个日期大家要记一下,1952年,中国计算机的历史就开始了!

咱们继续回到我们话题的中心。刚才我们通过图片来回顾了一下华罗庚先生和他们学生在一起的状态。其实,华老还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向科学堡垒进攻的青年们》,刚才我特别提到了一位,赵静芳大姐,您给我们分享一下这个文章? 

[赵静芳]:我给大家念一下华先生的这篇给青年人的一封信。

亲爱的青年同志们:

我爱你们胜过我自己,因为我知道你们是从我们手里接过火炬向科学挺进的新生力量,特别是在祖国正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当我们想到,我们今天科学工作远不足以应付祖国需要的情况的时候,我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虽然很不多的知识——在一夕间都传递给你们,我也恨不能把所有的经验,如果有一些的话——都倾吐给你们。

就在你们这一代,我国的科学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在你们之中一定会出现不少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突出的大科学家,会给祖国带来很多很高的荣誉,会给人民带来更多更丰富的科学成果。再过若干年,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中间有成批的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

亲爱的同志们,让我们在一起为了祖国,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前进吧!

你们前进中的伙伴  华罗庚

一九五六年

[贺超]:大家注意这个落款——你们前进中的伙伴,这是战友。我们接下来聊聊如何向堡垒进攻,这些青年人当年是如何开展这些工作的?王老,您帮我们回顾一下,当年您刚刚到数学研究所时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

[王元]:当时那些青年人没有个人的什么打算,就是拼命的工作。所以,华先生那个时候得到这些青年人治学成绩的时候,感到非常意外。他那个时候信里面讲了很多人,像有的人在概论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有的人在代数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也有人在其他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就是整个数学所成立不到四年就出现了这么多很好的工作,那么,在他直接领导之下的工作,我不好意思太讲自己,因为他自己领导之下的工作,当时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中国人自己做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在1956年已经做出来了,所以华先生感到很高兴,他认为,因为中国没有学位这些东西,如果你们在美国的话,早就可以出来了。所以他就写了这封信鼓励大家,鼓励整个中国的年轻人,希望大家学习。

[贺超]:他是一位非常善于教育学生的导师。右上角是您的照片,右下角是陈景润的照片。当时数学研究所的工作环境怎么样?

[王元]:当时数学环境从物质条件来讲是比较艰苦一点,但是精神上是很好的。大家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把工作搞上去。

[贺超]:您当时工作每天多长时间?

[王元]:当时每天工作最少也是十个小时,因为晚上睡觉的时候,华先生有的时候会找到我们门上敲门,他有问题的时候就敲大家的门,所以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贺超]:几位当时都在数学研究所吗?

[王元]:当时只有我一位。58年的时候,他们还都是我的学生。

[张淑端]:华老走了以后,就是王老带的我们。

[贺超]:那我现在明白了,是学生的学生的学生今天聚在一起了,但是大的概念是都是华老的学生。

[张淑端]:王元老师我们常说他是“玩老师”,王元连着写就是玩。我们当时还管他叫大助教。大学里面有教授讲课,底下有助教、讲师,他是最最高的助教,他上面就是华老师,底下还有很多小助教、小老师。

[贺超]:您是一人之下。

[张淑端]:我们58级是最下面的小学生。这张照片也是我们班同学。

[贺超]:他平时喜欢玩吗?

[张淑端]:不玩。

[颜基义]:我们在同学里面底下偷偷这么叫的,当面不敢叫,“玩老师”来了,所以这是一种校园文化。

[贺超]:其实当时的工作环境、氛围非常好。

[颜基义]:对,当时华老讲完课以后,有休息课,重点王元老师再给我们讲。王元老师那个时候是南方口音非常柔和,小声,给我们讲的时候,板书写得又快又好。而且还有一个特点,板书很像华老的字体,粉笔字很像华老的字体。我们底下说,王元老师连写字都像华老师。

[张淑端]:王元老师脾气非常好,老是笑咪咪的,从来不发脾气,从来不说我们笨。

[贺超]:喜欢数学这个事是一辈子的事情,你们那么长的时间天天耗在里面,不会觉得很枯燥吗?您的学生不会觉得很枯燥吗?

[张淑端]:还好,华先生讲课是由浅入深,内容生动,让你按照他的思路一步一步的走得老深。两节课下来你以为没有讲什么东西,你一翻讲义,10几篇都过去了,很容易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过去了。下来,最大助教给我们辅导,带我们做作业,玩数学,给我们讲讲老师讲的,把习题也一讲,他也不知道下班,就这样的。

[贺超]:老半天没有听华光教授介绍了,华老对他的学生都是这样的细心,如果你有题想要问父亲,他也会非常信心的讲解吗?

[华光]:问他问题的时候很少,当然问的时候他会很细心。他更希望你自己考虑出来。

[贺超]:业余会带着你们去玩吗?

[华光]:他一个是工作忙,另外他腿有残疾,带我们出去玩的机会很小,我们都是哥哥姐姐带我们出去玩的。

[贺超]:您觉得这样的父爱浓烈吗?

[华光]:很浓烈。比如说他从英国回来,一个是爱国,另外,他的岳母、姐姐、妹妹都在国内,他对这个家是非常有责任感的。所以,我觉得他的爱是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他爱家、爱国家、爱人民。

[贺超]:今天跟您聊还是挺钦佩的。最近在陆续接触这一代的后人,比如说梁启超先生的后人,最近他女儿的女儿写了一本书,他们家里的氛围跟你们家非常像,他会让孩子愿意走什么就选什么,但是会给你建议,他们家也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

[华光]:因为数学不老实的话做不了。

[贺超]:我们接着讨论,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全世界都关注他的时候,华老的发展方向其实已经在转型,从后来的培养大量人才转到推“双法”,优选法和统筹法。统筹法大概我知其一二,优选法我就不怎么熟了。我想先问一下,是什么样的状态下,他决定来做这件事?

[王元]:当时数学界有一点压力,就是要直接为生产服务。他花了很多时间找一个东西,能够在中国推广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后来他就找到了一个统筹法,统筹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简单跟大家说一说。就是假如我们有一个工程,比如说你要盖一个房子,你总要把最后这片瓦盖好了之后,这个房子才能交工,其他东西都弄好都不行,一定要最后一块。所以,他一定要安排好了大家一起完工,不能说先搞完的先等着。所以,就是怎么样安排就是统筹。

刚才讲的是统筹,优选法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要炼钢,它要加进去一些碳,加的碳少的话不行,加的碳多也不行,到底加多少为好?就是优选。优选就是说我用最少的实验把加多少给找出来,这就叫优选。

[贺超]:按现在的说法,这样的做法既节能又环保,可以压缩资金成本、人力资本,迅速的做出来,而不是用一万次的实验换来最后一次成功。

[王元]:对,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可以最省工。

[贺超]:同学们都了解吗?统筹中学生应该学过了。

[华光]:我父亲说统筹的时候,比如说泡茶,要烧水,洗茶杯,泡茶,如果按照顺序做下来就比较耗时,所以,你先烧水,然后洗茶杯,然后泡茶,这样比较节省时间。

他找到统筹法以后,他就用最简单的方式写,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受大学教育的人很少,包括高中也许都很少,工人都是初中毕业的人。但是国家当时很贫穷、很落后,怎么能够让大家有一种方法,教给大家,让大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能够使用?这是他的一个想法。后来,王元老师说的,找到了统筹法。这个方法一发现以后,有个铁道副司令是负责铁路建设的,当时他就很头疼,怎么多快好省把这条铁路建成,后来听说有统筹法,就约我父亲去谈,我父亲带着助手,画了一张图,十分钟就讲完了。当时我父亲还忐忑,说我就这么多,不知道你听懂没有?他说,大概懂了,你这个方法简单才好,否则,我的战士第一没有时间听,第二听不懂。所以,当场就邀请我父亲到现场铁路线上去宣扬统筹法,同时用统筹法安排生产,修建铁路。

[贺超]:结果呢?

[华光]:结果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等我父亲回了北京,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汇报这个事情,毛主席回信了,不为个人为人民服务,听说你到西南讲学,大有收获,特此祝贺。那是1964年的7月21号写的信。

第二个是因为当时我父亲腿是残疾的,46年动的手术,腿可以正常行走,原来人家说他走路一条腿走直线,另外一条腿划圆圈。后来在美国动了手术之后,一条腿长一点,一条腿短一点,可以正常走路了。

插一段话,我小的时候,曾经牙疼过,我当时捂着牙说哼哼。父亲看到就说,我腿疼比你牙都疼,但是我从来没有哼哼过,你真没出息。这是我第一次听听他说腿疼。

当时在铁道线上,别人解大便随便找一个地就行,但是他蹲不下,必须要攀着岩石。后来铁道兵知道了,专门给他做了一个坐便器。

有一次排除哑炮的过程中,两位战士牺牲了。当时他就想到了,这是一个质量的问题,你可以加强检验,让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对于一般的产品来说是节约和浪费的问题,但是对于雷管这种问题就是生命的问题了,所以给他的印象深刻,促使他又找到了优选法。优选法就是刚才王老师说的,用最少的实验次数找到最好结果的方法,这个方法后来用了很多,因为很好用,大家也很愿意学。

我知道一个做法,北京有一个化学厂,用原料拉出丝来,然后捕鱼。当时日本做得比较好,我们做得没有日本的好。后来我们自己拉出来了,捕鱼量也比较多。但是后来发现捕鱼量越来越少,发现原来微生物上有色,脱落之后,导致网松懈,使鱼脱网。当时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正好我的父亲在讲优选法,他们就觉得是不是丝拉出来以后,要在油里面过一下。他们做了三、五次试验,就找出了最好的方法。当然,优选法在其他地方都被使用了。

[贺超]:您这么一讲,还是挺实用的。统筹法大家很明白,早晨起来先开电视,然后洗脸刷牙。但是优选法呢?这儿有一个小视频,大家可以看一下,什么叫优选法?

这样就了解优选法和统筹法了。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双法”的发现、研究者是谁?华罗庚先生。当你看的时候,其实他是心系生活的,而且这样的数学家关注生活,所以才跟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也了解了,数学的实用恰恰是体现在这其中的。

华老曾经写过这样的文章,也可以代表他为什么这样全心全意关注着祖国的建设和建设中的细节。这篇文章叫《祖国,我永远做您忠实的儿子》,非常感人,我们有一段场外节选的朗诵,大家关注一下。

我们可以说一些大话、空话,但是我觉得当我们关注更多的物质和未来的时候,人在精神里头应该有一些高尚的追求,这样你才不活得那么累。精神的空虚远比物质的空虚造成的伤害要大得多。所以,大家不妨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在枯燥的课程之外给自己一些精神的享受。现在的享受太多了,可以有选择性的武装自己。

这篇文章很感人,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下。有一天,也许在座的某一位也会站在这样的台上,那个时候你也会说,祖国,我永远做您的忠实儿子。

我们继续回顾华老的人生历程,下面这段文字对我来说也是沉重的。华老晚年的时候常常会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没有想这句话是真的。

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做报告,演讲时他一直站着,这是这位数学巨人报告结束前7分钟的一张照片,是非常珍贵的,他讲的满头大汗,非常投入,最后演讲比预期超常了20分钟。他最后一句话是“谢谢大家!”随后在接受鲜花的时候,倒在了讲台上,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这四个字影响着我们,可能大家并不知道他会在这个时候倒下,但是“谢谢大家”是对于以往学生的支持,数学对于他人生的激励的话。这也是华光刚才说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的,谢谢大家!

这真的没有想到这成了华老最后一片照片。所以,今天大家缅怀的时候,可以把这个名字刻在心里面。但是当你某月某日遇到困难事的时候,你可以想起,有一位腿残疾的人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我想说,不管你的事业多大,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各位同学,希望你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希望大家再一次把青春的掌声送给台上的老人们。他们在这个行业继续在为我们的祖国奋斗,尽管有两位退出的高工,但是他们言传身教,把自己的家庭做好,也是为社会和谐做出努力。

1980年的时候,华罗庚请应用数学系的方教授做鉴证,做了一份遗嘱。请华老的儿子,华光教授为我们解读一下。

[华光]:头一个是把骨灰萨到家去,因为是家乡培养了他,教育了他,从那儿走出来的。第二、第三条,都是他想做的事情。第四是要把书送给图书馆。最后一条是给我们的一些东西,我想这很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想把他的事业,希望后人能够继承下去,把中国的数学事业搞得更好,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他把他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他希望能有后人继续他的事业,把这份工作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贺超]:谢谢!看了这个遗嘱特别感动,华光教授读诗的时候我也想起了一位诗人写的话。人不可以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只要你是向上的,你一定可以让自己做得很好。我们应该感谢这样一次活动,让我们有一次接受言传身教的体验。

接下来的文字是香港中文大学第24届颁授学位典礼时的评价。

[金雅芬]:数学向被尊为科学中的皇后,而数论则更被尊为数学中的皇后,其地位之崇高,不言而喻。因此,有人认为,以严格和简洁著称的数论只宜屹立于高不可攀的学问巅峰。供人叹赏,而不能携入尘世,加以应用。但我国的华罗庚教授,就正是能攀上数论峰巅,又能将这门学问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罕有的数学家,四年前华罗庚教授与王元教授共同发表的专著《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可说是这崭新领域中罕见的杰作。

我们下面听一下菲尔茨奖与沃尔夫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赛尔伯格教授的评价:“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认为,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同时,数学史家贝特曼说:“华罗庚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流的科学巨人之一,像爱因斯坦在美国一样,最后成为本国传奇式的科学家,……人们可能会设想,如果他留在西方,他将可能完成更多的个人研究计划。然而,如果这样做,他就不可能如他最后30年所作的,在中国发展数学及其应用中起到中心作用。”

我现在还想说的是,华罗庚先生早在上世纪的40年代,他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就有一个宏伟的纲领,这个纲领就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纯粹数学,我们前面讲到,华罗庚先生在纯数学方面有很多的成就。第二,应用数学方面,他在1958年建立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同时在他生命的后20年,在积极推广优选法。第三,计算机,他在1952年在数学所建立了第一个研究计算机的研究小组;同时在1956年,他是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筹备委员会主任,创立了中国的计算机科学事业。

所以,华罗庚的一生在努力的实践着他对中国数学的发展纲领,为我们国家的数学和科学基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贺超]:也许正是因为他回到了祖国,也才发挥了更大的贡献,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缅怀和沉思。岁月太长,时间太短,我们没有办法一一回顾华老的经历。如果有机会,再让在座各位对华老说一句话,或许会相逢的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张淑端]:时间过得太快了,三年的基础课学习,给我们打下了雄厚的数学基础。在华老的指引下,我选择了应用数学里面的计算数学领域。在计算数学领域里,我奋斗了60多年。63年毕业之后,直接分到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我第一个课题就是在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上完成歼八飞机机翼结构结算,并且开始了计算机进行飞机设计的先河,很荣幸,从此我就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投入到了祖国航空事业的科学计算事业当中。

60年大庆的时候,阅兵大典上12个方队,15种机型的115架飞机,还有没有参加受阅的支线、干线,小飞机、大飞机都有我曾经参加过的系统科学计算工作,我很欣慰,也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跟全国人民共享。

所以,我今天想说的话是,您是我从小就仰慕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传奇的数学家;但是,勤奋学习,让我很荣幸的成为了您的亲传弟子,这是我一生的幸运和幸福,也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您是我心中的永恒,我永远爱您!

[华光]:我想说的是,华老,我了解您、理解您太晚了!

[王元]:我从1952年开始就跟华老学习,今天只讲一句话,就是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颜基义]:华老,您是一位以您特有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在中国大地上和在世界飞扬的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了不起的教育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我相信,您念念不忘的搭建中国通天塔的伟业一定会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下去。

[赵静芳]:我很荣幸做华先生的学生,我现在想起,我假如再能重新听一遍他的课,我会感到非常的荣幸,我深深的怀念他!

[金雅芬]:我从1995年开始,就为华罗庚先生建立网站,在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为他做了一个专题的网站,这个网站有200多个页面。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把华罗庚的科学精神、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华罗庚!

[贺超]:有一首诗最合适,有的人走了,但他还活着,因为他做出的贡献于国于民,与天于地是长存的。我们再次掌声献给台上的老人们,祝他们健康长寿!

我真的很感动,我对数学真的是一窃不通;但是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就是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同学们,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提问,大家抓紧时间举手。

[学生]:谢谢主持人,感谢各位尊敬的专家们,各位老师们。我是北京市第35种科技人才早期培养班的学生。听完刚才的讲座,我很多的感想,在此,我冒昧的向老师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尊敬的华老在进行数学研究的时候,念念不忘进行文学的创作。而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往往学习数学的同时,忽略了对本身的培养。华老是如何在研究数学的同时,培养自己文学情操的。谢谢能指点迷津,谢谢!

[王元]:用华老曾经说的,他本身就有很好的国文基础,他的老师对他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他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过,我相信,文学也好,他自己写诗也好,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大主要的精力还是搞数学。

[贺超]:我们要发的奖品是台上几位嘉宾全部签过字的,特别好的一本书,邀请张馆长为这位同学送奖品。

[学生]:台上的各位老师,还有主持人,感谢你们给我一个提问的机会。我是来自北京市第35中学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一班的学生。数学这个学科是一个基础学科,它跟生活中许多学科都有紧密的、不可分的联系。我个人对密码很有兴趣,密码也是生活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能不能请台上的老师给我解释一下,数学和密码有着怎样的联系?

[贺超]:我得补充一下,你是奔好的方面走还是奔坏的方面走?

[学生]: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辩证看待的。

[王元]:你这个问题我很短的时间没有办法跟你解释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数学是跟近代密码有密切关系的,尤其是数论,数论跟密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你们中学生来讲,现在把你们的基础学好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密码用到的数学可能现在还没接触。

[华光]:我曾经碰过这方面的专家,我问他,数学在现在密码当中起多大的作用?他说大概是30%的作用,但是是核心的作用。刚才王老师说得很对,我父亲对数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王元]:中国密码协会的主席就是华先生的一个学生,也是我们的学生,他们的师弟。

[贺超]:那华先生解一个密码不是很简单?

[颜基义]:华老在解密码上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他曾经写过的一篇当中提到,他曾经在13年左右,在庐山脚下,当时因为有解日本密码的学习,当时兵公署的署长请教华老试一试。华老说,你拿来吧,第二天就交给他们了。最后这个事情使他们把日本密码很好的破解了。

所以,刚才这位同学问这个事情,不光数学跟密码有密切的关系,华老本身也跟密码有密切的关系。他给我们讲学的时候,前面先讲四元素,后来多少年以后再看,原来四元素在破解密码当中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以本身的奇迹表现了这个事情,也让我们对数学有了兴趣。华老58年说的,大哉数学之为用,这是一个方面。

[贺超]:谢谢颜先生。时间问题,我们的互动得稍微停一下。因为下面还有一个重头戏要跟大家见面。我们再次把掌声给台上的嘉宾,各位前辈,请前台就坐。下面,我们要欣赏今天特别的一个节目了,这是北京市第35种中学,为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特意编排的散文剧——《永远的华罗庚》。大家一起来欣赏!

(散文剧欣赏)

[贺超]:多棒的散文剧啊。其实按照团队运作的原则,我们还是请一下我们的音响师和协作助理跟大家见面,他们是幕后工作者。

今天说了,要感谢35中的领导、老师,他带着同学们做这样非常精彩的表现。让我们对刚才前面将近两个小时的访谈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尽管孩子们的声音还比较稚嫩;但是他们恰恰体现了刚才华光教授说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下面,请朱校长跟大家见面,请您说两句。

[朱建民]:各位老前辈,35中我们的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的同学,今天在这里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素养教育。我们的科技创新班的同学,他们拿到了华老一生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素材,学生们自编自演自导散文话剧——《永远的华罗庚》。我想我们的同学们不仅要学习科学的知识,另外更要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操和一生致力于科学事业的崇高目标。今天,我们这个活动确实对我们同学恐怕是终生难忘的;而且对于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于他们在科技事业上的追求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再次感谢中科院的领导和专家,感谢各位老前辈们。谢谢!

[贺超]:您也留步。我想问问现场的同学们,开场的时候问过大家会不会有收获?现在特别想问一下,有收获吗?

[学生]:有!

[贺超]: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声音,要记住它!下面,要特别感谢同学们,还有校长辛苦的劳作,把这么棒的一台剧拿出来跟大家见面。我们有请许书记和张馆长来给孩子们颁发奖品!这部书的全名叫做《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句话也送给现场没有拿到书的同学们一起共勉。

同学们通过阅读提高自己,校长通过读书教书育人。再次把掌声送给他们,多好的团队啊!

朋友们,华老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科学成果和精神遗产却散发着永不消失的光和热。尽管时间很短,历史很久,但是当你回眸的时候,能感觉到他精神伟大的力度,这样的力度让我们能够永远记住这样一个名字——华罗庚。

去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时,华罗庚的名字被记录在共和国的名册上。让我们永远记住华老,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祝愿各位朋友能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新的成绩。祝同学们在每一考试、每一次人生坎坷上,披荆斩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