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直播摘要
李勇武:“十一五”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经受严峻考验当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1-06-07 【字号:      】

尊敬的白春礼院长,吴校长,各位院士,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国际化学年,在中国活动深入开展之际来到世界著名的学府北京大学,与思想活跃,充满创造力的师生见面,大家知道北大是一个科学研究与传播知识的殿堂,是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的成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向老师和同学们致意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刚才白春礼院长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报告,从理论上,从化学的作用,以及发展史上做了一个非常科学的报告,我听了很受启发。我主要是从现在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现状与大家汇报一下我的看法。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中国的“十二五”开局之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正在以各种形式隆重庆祝党的生日,歌颂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繁荣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励广大干部和职工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奋斗。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眼光大力发展自主的石油化学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用短短的60多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总产值从1949年的1.71元增长到2011年的8.88万亿,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第二大国。从仅能生产有限的基础化学燃料和初级的化学产品,到炼油基础化学原料,农药专用化学品,橡胶制品等50多个重要的子行业,6万多种产品,门类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创造了世界石油和化工化学发展史上的奇迹。因此专门安排石油工业的报告会,不仅符合联合国开展这项活动的本意,而且对国际化学年活动的丰富和拓展具有特殊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报告会的安排,今天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十一五”发展成就,二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面临的新形势,三是关于“十二五”的发展思路和前景的展望。

第一个问题,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的成就。“十一五”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经受严峻考验当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我们经历的宏观经济环境具有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格局,也有高增长的过热场面,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遭受了经济急速下滑考验,党的领导下石油工业的全体职工开拓进取,五年间年均21.5%,主营业务增加21%,利润增长13.5%,资产总额年均增长24%,投资年均增长23.8%,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各项经济指标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所以,从数字上来看,我们没有危机,甚至是战胜危机而取得的成绩。第一,经济总量快速攀升,行业规模快速扩大,2010年石油总产值达到8.88万亿,比2005年增长1.5倍,达到6900亿元,利润总额比2005年增长86.4%,主营业务达到8.68万亿,比2005年增长163%,“十一五”累计投入4.3万亿,是历史上投资最大,增速最快,强度最高的五年,重点产品增势强劲,目前已有40多种大宗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化学工业产值2010年已超过5万亿元,尽管各国的统计口径有所不同,但是从主要国家化学工业的经济总量来看,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个成就是我们的油气稳产增储,管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10年原油产量突破2亿吨,海洋油气当量5千万吨,五年来实现了南泥湾等63个油田,国内新增地质探明储量42亿吨,加工能力达到5.1亿吨,千万吨级的炼厂20多座,原油,成品油干线网络初步形成,管道达到3.7万公里,比“十五”末增长85%,开发了长庆都油田,建成了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川气东送等天然气骨干管线,天然气管道总长达到4万公里。国家石油储备从无到有,2010年四大基地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石油战略储备和商用储备达到1.78亿桶和1.68亿桶,形成了36天消费量的储存能力,中长期规划通过了审查和先后开工。储油设备从地上储罐发展到水峰岩洞。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十一五”全行业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48项,科技进步奖104项,行业技术发明奖114项,科学进步奖1159项,许多成果创造了世界第一。年产20万吨MDI装置,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石脑油催化重整成套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分别荣获2007、2009、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首届中国工业大奖。

近五年,我们建成了世界首套年产百万吨级的直接液化煤制油装置,标志着我国新型煤化工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化工新材料研制已经取得了新突破,碳纤维实现了千吨级的规模,1313和1414实现了产业化,过去的五年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60万吨,乙烯30万吨,百万吨的钾肥成套装备实现自主化,百万吨的乙烯及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达到78%以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平台即将投入使用,百万吨级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系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科技大奖获得者,我国炼油催化剂应用科学奠基人著名的石油化工专家(敏文责)为代表的队伍。

五年来全行业努力探索,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企业改革和机制转换,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市场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大基地战略,企业并购,重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进一步规范,形成了一大批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大型企业集团,对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实现产业结构性升级取得了重要作用。中石化、中石油、中国中化、神华和中海油均列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数量占到全行业的86%,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22.5%,一批企业敢于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产业向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高段产业领域转型,以资本为纽带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集团。在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深加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调整取得了进展,五年来石油和化学工业积极推进集群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模式,调整产业布局,东部地区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石油化工积聚地,建立了上海,宁波,惠州等为代表的产业先进紧密特色突出,综合效益高的石油和化工产业园区。在引进项目,物流运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创造出许多好的发展模式和建设经验。建设成发展产业转移,安全生产的重要载体。西部地区抓住发展的机遇,煤炭资源迅速崛起,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建成了甘肃,兰州北部湾等多个石化基地,以及内蒙和宁夏煤化工基地,形成了云贵鄂磷肥产业区和青海钾肥的生产基地。推进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向功能化,差异化和高端化发展,五年来传统高耗能行业比重不断下降,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比重不断上升。高浓度的磷肥达到86.3%,提高了21.9%,全行业产值年增长率21.2%,专用化学品产量产值从2005年16%上升到2010年31%,增长将近一倍。

扎实推进节能环保,广泛开展“责任关怀”。“十一五”期间,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三废治理作为关系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来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环保新技术,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高度重视清洁生产和安全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全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3.65吨标准煤,降低了13.5%,重点产生的能耗下降,环保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主要排放物减排指标完成了“十一五”国家规定的要求。各行业加强了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磷酸行业开发的预热回收系统,替代光气等原料化学技术,子午胎行业开发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工业冷水节能,废水零排放的技术等,在推进行业节能减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年来,全行业广泛开展了以注重社会效益,关心职工身心健康,强化化学品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活动,为建设安全环保的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普遍树立,日益收到了政府,社会,以及国际同行的认可和支持。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尤其是国际合作取得重大成就,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31个油气投资并购和勘探开发合同,获得原油权益可采储量9亿多吨,天然气权益可采储量3200亿立方米。2010年我国的石油和化工公司已经在30多个国家开展了油气上游业务,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并购金额达3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中俄原油管道已经建成,中缅管道已经在建设过程中。我国陆上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战略管道基本形成。这几年石油化工贸易快速发展,进口总额增长124.2%,出口总额增长136%,截至2010年底有石油化工企业3061家,港澳台企业2171家,世界大多数石油化工公司在华建厂,有的还建设了研发中心,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很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十一五”是化学工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行业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变化,行业的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行业广大职工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前进攻克实践的结果,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各兄弟行业大力协同关心支持的结果。

同学们,老师们,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行业发展取得的任何成就都离不开基础化学学科的繁荣与发展,都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持,经过60年的精心培育,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专业基本配套的化学学科体系,形成了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化学科研的教学体系,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与你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此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的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广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感谢!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