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我国4600多年的树轮年表序列问世
  文章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4-05-07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保与英国气候研究组相关学者合作,通过使用改进的树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部4600多年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年表。该年表序列是目前中国样本量最大、年代最长的树轮序列,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年表之一。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杨保解释说,长时间尺度的树轮资料,可恢复过去的气候变化史实,揭示年际、年代际、百年尺度以及百年尺度以上的气候变化波动规律,也可辨识气候变化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相对作用。一般情况下,在高纬度地区的森林分布北界,树轮资料能够提供历史时期温暖季节的温度变化规律;而典型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树轮记录更多反应了湿度或降水的波动信息。

  该研究团队利用研究区海拔分布范围达1000多米的1200多棵树,采用改进的树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部自公元前2637到2011年间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年表。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降水变化最近10年、25年和50年都是过去3500年以来最湿润的时段,而显著的干旱阶段主要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和15世纪的后半叶。研究还发现,该结果与北半球千年温度序列在年代际至百年尺度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与所谓的“中世纪暖期”(公元9-11世纪)和“小冰期”(公元14-19世纪)相对应:该区域中世纪表现为持续的湿润状况,而小冰期则呈现为明显的年代际干湿波动过程。研究人员推断,如果未来北半球温度继续升高,该区域降水将会更加丰沛。

  杨保说,该研究采用了不同生长速率分组去趋势方法。该方法与以往树轮气候学所遵循的标准化去除树木生长趋势方法不同。传统的标准化方法在去除树木径向生长趋势的同时也将部分低频的气候信号一并消除,使其难以真实反映百年尺度以上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采用的不同生长速率分组去趋势法,客观真实地保留了树轮记录的低频气候信号,该方法在中国树轮气候学方面将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