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昆明动物所高山偶蹄类种群生态研究取得进展
  文章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4-01-06 【字号: 小  中  大   

  行之有效的野生动物种群现状调查和监测,对于濒危物种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及管理成效评估至关重要。横断山脉纵贯的滇西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坡陡谷深,沟壑纵横,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增加了野外调查的难度,加之偶蹄类野生种群行踪隐蔽、密度低等特点,传统的调查方法(如:样线法)较难获得动物的丰富度和分布等信息。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李学友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和粪堆计数法研究了4种同域分布高山林栖偶蹄类动物(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川西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相对丰富度和生境利用特征。通过比较4种偶蹄类动物的拍摄率和粪堆遇见率2个相对丰富度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具有不随样线、物种而改变的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拍摄率在野生动物监测和管理中具有应用价值,可快速、准确地评估某个地区的物种丰富度或比较不同生境、地区的物种丰富度。

  另外,该研究还采用拍摄率分析了4种有蹄类动物栖息地利用的时空格局,表明自动感应照相系统可以用来研究高山林栖动物的栖息地利用。与传统方法相比,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调查与监测中不受地形、气候及时间的限制,可24小时不间断地记录野生动物出现信息,具有准确、高效、省时、省力等特点,不失为高山峡谷地区野生动物调查与监测的一种快捷而简便的方法。

  相关研究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生态学期刊Population Ecology 

    文章链接

  

  图1 红外感应相机拍摄的高山麝照片 

  

  图2 红外感应相机拍摄的川西斑羚照片 

  

  图3 红外感应相机拍摄的毛冠鹿照片 

  

  图4 红外感应相机拍摄的中华鬣羚照片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