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武汉植物园在食花昆虫对植物繁殖的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
  文章来源:武汉植物园 发布时间:2013-10-30 【字号: 小  中  大   

  植物的繁殖器官(花)不仅吸引传粉者,还可能招致食花者的掠食。一方面,食花者取食植物的繁殖器官直接降低了繁殖适合度;另一方面,吸引传粉的花部组织被啃食也可能导致植株获得的传粉服务显著减少,进而间接地造成植株繁殖产量的减少。以往研究大多只是单一地从传粉者角度去解释花性状的进化和植物的有性生殖策略,实际上,食花者对有花植物繁殖成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也可能驱动植株和花性状的适应性进化,因此开展多物种(尤其是食花者和传粉者)共同作用下植物繁殖策略的研究十分必要。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廖廓博士在王青锋研究员的指导下,以云南西北部分布的中国特有植物鹤首马先蒿(Pedicularis gruina)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食花者对植物花部性状的访花偏好以及传粉者访花行为的调查,通过控制实验测定食花者介入的传粉限制和资源限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食花者在鹤首马先蒿花性状和交配系统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结果表明,传粉熊蜂在受损植株上的访花频率和连续访花次数较完好植株明显减少,进而造成受损植株的座果率显著下降,而每果实的种子产量则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加,表明植株内的资源再分配是植物应对食花的繁殖补偿机制之一。食花引起传粉熊蜂在植株内连续访花次数的减少,这种传粉行为的改变,对于鹤首马先蒿这类自交亲和但仍存在自交衰退的物种来说,可能通过减少同株异花授粉的几率、增加种子的数量和质量来补偿花被啃食造成的繁殖损失。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有花植物-动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和进化意义提供了实验支持。 

  研究结果在国际植物学期刊Flora上在线发表。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200170)和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No.XDA05090305)的支持。 

  论文链接 

 

鹤首马先蒿,食花昆虫和传粉者(A)植株(B)昆虫啃食花被(C)桔背熊蜂传粉(D)瑞熊蜂传粉 

 

传粉者在鹤首马先蒿不同居群密度条件下受损植株和完好植株上连续访花次数的分布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