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紫金山天文台首次精确测定银河系本地臂
  文章来源:紫金山天文台 发布时间:2013-04-17 【字号: 小  中  大   

2013年5月,国际天文学杂志ApJ即将发表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首的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银河系本地臂的性质》。该团队科研人员利用国际上分辨率最高的射电干涉阵(VLBA),首次精确测定了距离地球最近的银河系本地臂的形态和运动学性质。

研究结果表明:银河系本地臂长约15000光年,宽约3000光年,位于英仙臂和人马臂之间,更靠近英仙臂。本地臂的形态和运动学性质与其他主臂类似,彻底排除了天文学界长期以来认为本地臂是主臂的一个刺(spur)的观点。其整体运动比银河系转动慢5公里每秒左右。该论文是贝塞尔项目正式启动后完成的第一篇论文。这个工作表明精确测量银河系旋臂结构已经从可能变为现实。

从上到下分别是银河系英仙臂(黑色方块),本地臂(蓝色圆点)和人马臂(黑色方块)的观测结果。英仙臂和人马臂是银河系的两条旋臂,而本地臂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刺或者鼓包。实际测量结果显示,它和其他两条旋臂没有什么区别。这是历史上首次测定本地臂的结构和运动。

贝塞尔(BeSSeL)项目是一个由中、美、德、意、韩、日等多国天文学家参与的探索银河系结构和运动的大科学工程,于2009年获得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NRAO)的重点支持。该项目通过VLBI多历元观测与恒星形成区成协的脉泽源,利用类星体和脉泽相位参考技术,精确地测定脉泽的位置、自行和视差,从而建立银河系旋臂结构和运动的新模型。

该研究团队成员徐烨等科研人员已经在这个领域进行了10多年的探索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在2005年首次精确测定了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标志着精确测量银河系旋臂结构从那时起成为可能。他们的系列成果被认为是银河系结构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本地臂的测定对银河系旋臂理论是一个巨大挑战。权威的旋臂结构理论认为,银河系可能是2条或者4条旋臂,而本地臂所在区域是不可能存在旋臂的。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