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热带红树林孢粉学与古生态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文章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2-10-17 【字号: 小  中  大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华莱士在他的热带考察旅行记中,曾经形象地把红树林描述为是海陆之间极其显要的“居民”,在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线,红树林构成了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连接海陆过渡带(潮间带)的特有生物群系,其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潮间带的红树林也是底栖软体动物、有孔虫、介形虫、甲壳类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也含有丰富的藻类(硅藻等)。

化石花粉与孢子是追索红树林植被演替历史与海岸环境变迁的“显微钥匙”,而现代红树林植物的孢粉形态学研究则是化石孢粉分析的重要基石。然而,很多被子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的高度相似性和一些类群的多样性缺乏成为高分辨率鉴别离散沉积化石花粉的瓶颈。至今,孢粉的鉴定仍然依赖于传统技术与方法,因此只有技术上的突破与更新才有可能突破目前的局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毛礼米博士经过与国内外同行合作,系统研究了约38种在中国分布的红树林及其部分伴生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根据扫描电镜与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结果,建立了红树林植物花粉形态鉴别的检索表,并针对重要类群的花粉形态特征深入探讨了花粉形态种间识别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如红树属(Rhizophora)和海桑属(Sonneratia)。该研究成果是河口海岸和海洋沉积物孢粉分析的必要基础,也是研究红树林古植物地理与系统演化的现代对比信息之一。

该论文自在线发表在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杂志以来,已位居该杂志下载排行榜三甲。

论文链接

部分整合图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