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华南植物园对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回归研究获进展
  文章来源:华南植物园 发布时间:2012-05-11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且有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栽培植物种质丰富等特点。但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各种污染、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导致中国的植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威胁。根据1997-2003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的调查结果,189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中,有11种野外种群数量不足10株,绝大多数物种现存个体数量少于5000株(草本少于1万株)。这些物种种群的丧失,都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影响到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为此,中国先后公布或实施了《中国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实施方案》等,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和迁地保护设施进行植物保护,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至2011年,国际上已开展了至少涉及172个分类群的249个回归实验,发表了890多篇论文,但全球仅有62例回归成功案例。在开展受威胁植物迁地保护和研究的基础上,中国开展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回归自然研究和试验获得成功的有38种,例如草本类有报春苣苔、杏黄兜兰、虎颜花等;灌木类有疏花水柏枝、德保苏铁和四药门花等;乔木类长梗木莲、伯乐树、三棱栎、华盖木、西畴青冈等;低等植物有荷叶铁线蕨等。

在成功回归的过程中,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取得了一些进展:发现报春苣苔等28种植物分布范围狭窄,在人为干扰及气候变化情景下种群在缩小,这些植物自然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集成方法进行珍稀濒危物种回归的新模式;发现了报春苣苔回归过程中需要先恢复其伴生苔藓植物并作为护理植物;通过对虎颜花的成功易地回归表明,在气候变化情景下,人类可以帮助珍稀濒危物种迁移/定居,澄清了当前学术界的争论。

最近,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等将研究成果以Wild 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 Require Conservation and Reintroduction in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AMBIO上。该文章展望了极小种群植物保护和回归的国际趋势。

该杂志主编BO SÖDERSTRÖM教授指出,中国对该领域的贡献是建立了“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的模式”,即选取适当的珍稀植物,进行基础研究和繁殖技术攻关,再进行野外回归和市场化生产,实现其有效保护,同时通过区域生态规划及国家战略咨询,推动整个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回归工作的模式。这一模式对全球植物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