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科技考古若干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文章来源:研究生院 发布时间:2010-03-26 【字号: 小  中  大   

3月24日,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科技考古若干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结题验收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九位专家组成了专家组,负责对项目进行评估验收。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研究员担任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仇士华研究员为副组长。 

首先,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刘鸣华研究员介绍了项目验收专家组的人员组成以及项目的意义和立项背景。之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教授代表研究生院致词,对与会的专家和领导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叶院长指出,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的支持下,我校的科技考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业已形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考古研究团队,研究生院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大力支持我校科技考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创新项目首席科学家胡耀武副教授,首先汇报了项目的总体执行情况。他指出,项目在实验方法和应用方面皆有创新,项目组织管理规范,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成绩显著,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莱比锡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共同建立了中德“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参加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核技术考古多边国际合作项目。此外,胡耀武副教授负责的第二子课题,凝聚了一批优秀青年骨干人才,聚焦生物考古研究热点,在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先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家猪起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旧石器晚期田园洞遗址现代人的食谱分析、植硅体三维重建等若干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创新成果。

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王昌燧教授汇报第一子课题执行情况时,较为详细地论证了我国冶金起源本土说,介绍了青铜器矿料来源及其铸造地(产地)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失蜡法研究的新进展以及玉器钻孔痕迹三维图像重建的应用前景等。此外,还介绍了二期创新方向性项目的后续工作,原始瓷产地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利用EXAF技术探讨瓷器釉、彩呈色机制的工作。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李青会博士汇报了第三子课题的执行情况。通过此课题的开展,建立并完善了古代玻璃的无损分析技术,对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等若干遗址出土的古代玉开展了质地、溯源和文化内涵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数据。

中科院高能所冯松林研究员负责的第四子课题,建立并发展了应用于古陶瓷研究的核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适合古陶瓷等文物的核分析数据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包含年代明确的近万枚样品的中国古陶瓷样品库。

汇报结束后,项目组成员认真回答了专家组的提问。最后,专家组进行了认真讨论,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充分发挥了中国科学院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多学科优势,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各合作单位的努力下,实现了项目任务书确立的研究目标,同意该项目结题并通过验收。此外,专家组还建议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继续加强支持科技考古的研究和科技考古基地的建设。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