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成都生物所开展的鲜甘薯燃料乙醇万吨级生产试验通过现场验收
  文章来源:成都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0-01-12 【字号: 小  中  大   

1月8日,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在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赵海研究员课题组开展的“万吨级生产线上鲜甘薯燃料乙醇生产试验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会长、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王孟杰研究员任组长,中国生物质能协会秘书长、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袁振宏研究员任副组长。

该项目为成都生物所承担的“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 “以甘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发酵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的工作内容。此次生产试验利用成都生物所筛选出的高效高浓度乙醇发酵菌株,针对鲜甘薯特征性高粘度开发了高效降粘综合技术,将小试、中试获得的各种参数指标优化,应用于万吨级燃料乙醇示范生产线上。连续5批次发酵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鲜甘薯高效降粘酶系的作用,可使发酵醪的粘度从10000mPa.S以上降到1000mPa.S以下,发酵时间在30小时以内,乙醇浓度平均可达10.54%(v/v),最高可达到12.41%(v/v),平均发酵效率高于90%。发酵醪料水比可达到4:1,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验收专家组认真视察了试验现场,考察了整个工艺流程,听取了汇报并进行了质询,一致认为该万吨级生产线上鲜甘薯燃料乙醇生产试验项目达到课题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同意试验项目通过验收。专家组还表示,课题组在高效高浓度乙醇发酵菌株、高效降粘综合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以鲜甘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新工艺具有工业化生产应用前景。

赵海研究员作现场报告

鸿展公司副总经理万明为专家组讲解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