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南海海洋所组织专家赴珠江口进行赤潮监测与生态学研究
  文章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9-10-30 【字号: 小  中  大   

  珠江口近日来发生大面积赤潮,对渔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带来了不利影响。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生态学科组迅速行动,组织一批青年科技骨干赶赴现场,对相关水域开展赤潮生态学监测与研究工作。

  海洋生态学科组科研人员在1024日至29珠江口生态调查过程中,在珠海近岸水域、深圳湾、南沙港附近水域均发现较大面积的赤潮现象。对此,除了在该航次中即时增加对赤潮及周边水域的采样监测外,学科组还专门抽调宋星宇等科研人员赶赴珠海,对珠海-内伶仃岛附近水域的赤潮发生状况展开现场监测和调查研究。现场观测结果表明,珠海及附近水域正发生大面积赤潮,其覆盖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其中在香洲港及邻近近岸海域、内伶仃岛至香洲港中部水域受赤潮影响程度严重,水色呈浓郁的深褐至砖红色,且呈大面积连续分布;在淇澳岛,九洲港,内伶仃岛等水域次之,其余调查海域也常见条状或块状分布。

  据初步分析,此次赤潮的主要优势种为旋沟藻(Cochlodinium sp.),赤潮中心细胞密度达107cell/L。据当地渔民介绍,早在1020左右,珠海香洲附近水域即有零星赤潮现象发生,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与日俱增。种种迹象表明,珠江口正经历罕见的大规模赤潮生态过程。现场监测人员对赤潮中心区、边缘区和附近受赤潮影响较小的对照海区进行了综合监测与样品采集,以期通过对调查海区主要生物及环境因子的研究,深入分析此次赤潮发生过程的生消特征及环境动力学机制。目前,此次珠江口赤潮监测仍在进行中,并计划结合中科院创新群体项目进行珠江口更广范围的调查研究工作。

  南海海洋所海洋生态学科组具有20多年赤潮监测与生态学研究经验和积累,在学科组长黄良民研究员的带领下,已多次快速行动组织专家进行赤潮发生过程现场跟踪监测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知名期刊上发表了许多赤潮生态学研究论文。促进了学科发展,为加强近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