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中外科学家联手探究大质量星的形成机制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5-05-08 【字号: 小  中  大   

    大质量恒星形成是目前国际天体物理的一个热点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大质量恒星的形成:吸积说和并合说。吸积说一个重要的预期是恒星形成过程中将形成星/盘外流系统,而并合说没有这样的预期。因此在大质量星周围寻找拱星盘及外流成为解决这一争论的关键。

    英国《自然》2004年5月13日第429期发表了Chini等人的研究成果,声称在位于距银河系中心不远的著名恒星形成区梅西耶17(又称为W星云)中发现了一个大质量的年轻星盘,其中心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20倍,这一结果将为吸积说提供最强有力的证据。然而,几乎与这一发现同时,由日本和中国科学家组成的合作小组也发现了这一天体,与Chini等的结论相反,中日合作组认为该天体的中心星的质量不大于太阳质量的8倍,这意味着该天体不属于大质量星,这一结果发表在《自然》今年4月21日第434期杂志上。紫金山天文台青年科学家江治波博士参加了该项研究工作。

    虽然该结果否定了所发现的天体是大质量星,这并不意味着吸积说走向了终点。目前,江治波博士正致力于寻找大质量年轻星的拱星盘工作。他和来自日本、英国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利用世界上最尖端的地面望远镜——SUBARU,采用先进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对一些大质量年轻星侯选体进行高分辨的近红外偏振观测,以求寻找大质量星盘存在的证据。目前,他们在著名的恒星形成区猎户座星云中的一颗大质量原恒星(称为BN天体)中找到拱星盘存在的证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