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如何保护我们身边的河流?

2018-06-12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字体:

语音播报

  河流是指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相当大水量流动,形成的线形天然水道,也包括人工水道。河流是一种自然水流,它是由一定区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并经常或间歇性地沿着河道向低处流动。
  
1、河流的分类

  河流分为天然河流和人工河流。天然河流指从高处向低处流动而顺地形成的河流,比如长江、黄河等。

京杭大运河

  人工河流通称“运河”,是指由人力开凿的用以沟通水系,便利运输的水利工程,比如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km,流经京津冀鲁苏浙,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2、河流的形成 

  从世界范围来看,河水主要来自降水、地下水或高山融雪。河流的源头通常是山脉,河流通常是沿地势从源头往下流,一直流进大海或湖泊为止。基本上河流的源头都是在高山、高原地带。

  3、我国的水系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4、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

  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为四方面:供给、调节、文化、支持。

  
供给:供水价值、粮食生产、水产品、水力发电
  调节:贮水、调蓄洪水、控制侵蚀、河流输沙、净化功能、大气调节、抑制风沙
  文化:游憩、景观美学、水文化、教育科研研
  支持:生物多样性、土壤形成、养分循环 

  

5、河流污染

  典型污染河流的利用障碍主要有黑臭、富营养化、氨氮毒性、病原菌风险。本文将主要对黑臭水体进行介绍。

 

  北京典型河流污染:

 

  
6、河流黑臭的产生原因

清澈水体

黑臭水体

  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

  黑臭水体的“黑”:

  ①城市水体一旦超量受纳外源性有机物以及一些动植物的腐殖质,如居民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污染物等,水中的溶解氧就会被快速消耗。

  ②我们一般用透明板测定水的色度:

  

  黑臭水体的“臭”:

  黑臭水体有令人反感的臭味,是因为主要有硫化氢(臭鸡蛋味)和氨气(化肥的味道)发臭产生,引起水体发臭。

  溶解氧(DO)是河流水体黑臭最重要的指标参数,影响DO的主要有COD、NH3-N等。解决河流水体黑臭、提高DO的主要技术途径:①化学需氧量(COD)控制 ②氨氮控制 ③河流水文条件改善。

  水体黑臭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形成又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可大致归为两类: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有机物及无机物的种类和浓度。外因包括纬度、地理人文环境、气候、季节、大气压、PH、水温、水速、水量、污径比、溶氧、微生物种类、具体的微生物生态环境等。

  
7、河流保护、治理与修复

  对清洁河流需要保护,对污染河流需要治理与修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措施:

  源头控制:截污,源头减排,污水处理。

  水质改善:环境工程手段为主,生态手段为辅。

  生态治理:生态手段为主环境工程手段为辅。

  生态恢复:单一物种的恢复,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

  河流是大自然赐与人类的一份厚礼,人类的发源、生存、发展都离不开河流。我们要善待河流,善待自然,善待地球。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