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老年艾滋病,一个可能被忽略的高危人群

2017-04-21 昆明动物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提起艾滋病,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年轻人得的病,难以和老年人联系在一起。年轻人血气方刚,生活丰富多彩,这不难理解。可老年人都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怎么可能会得艾滋病?可事实是艾滋病的老龄化趋势正在悄无声息地到来,也许已经影响到了你我的生活。

  截止到2016年,全球约有近3700万艾滋病毒(HIV)感染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患者,其中约有420万50岁以上的HIV感染者。这是自艾滋病流行以来老年感染者的比例首次超过10%,其中超过半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而在欧美发达国家,2012年50岁以上感染者就已达总感染人数的33%,目前在美国这一比例已超过50%,预计到2020年甚至将超过70%。

  我国艾滋病人群老龄化趋势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是感染者的年龄构成在向老年人群倾斜,另一方面新发感染的老年人在不断增加。例如云南省在2004至2014这10年间,HIV/AIDS患者中50岁以上人群占比从4.4%升至24.9%,而20-29岁人群占比却从43.8%降至19.9%。2013年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中60岁以上人群比例为12.20%,近三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1.81%,已经高于青少年感染者12.35%的增长率。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6.1%,目前我国HIV感染者的老龄化水平很可能已经超过人口正常老龄化水平。可见,由于多年来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对艾滋病防治不遗余力的宣传,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好的年轻人对艾滋病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那为什么艾滋病会出现这种老龄化趋势呢?从好的方面讲,现在广泛应用的鸡尾酒疗法延长了患者的寿命,艾滋病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坚持接受治疗的患者,其寿命甚至可以延长20多年。另外也要意识到新发感染的老年人也在不断增多,其中的原因让人深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老年男性性活跃期延长,中老年人性需求强烈,但往往不被家庭和社会所正视,易引发嫖娼、同性恋等不安全性行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老年人普遍存在“不在乎”的心理,极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这是50岁及以上人群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我们现在开始重视艾滋病老龄化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老年HIV/AIDS患者有其特殊性。现在的一线抗HIV药物虽然大大改善了药效和毒性,但仍有其局限性,HIV/AIDS患者接受长期治疗后的预期寿命仍大幅少于未感染的同龄人,还有更高风险罹患多种衰老相关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现在的HIV感染者往往死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而不是艾滋病。这种现象在老年感染者中更为严重,过早发生老年病使他们相对于年轻患者遭受更多疾病与药物反应的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此外老年HIV感染者的治疗效果仍然不容乐观,不仅其免疫重建速率要慢于年轻感染者,治疗4年内的死亡率也要比年轻感染者高出30%。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持续的HIV感染造成患者的免疫系统总是被激活或“开启”,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过早衰老的迹象。激活的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引发多种器官的并发症。科学家们正在探索老年HIV感染者是否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加速老化”影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的研究团队发现我国土生土长的中国猕猴是一种很好的研究衰老和艾滋病的实验动物,首次建立了老年艾滋病猕猴模型,发现感染后的老年猴疾病进展更快、发展为艾滋病的风险更高,引发了高强度的免疫反应。这种补偿效应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CD4细胞减少,实际上却加重了宿主的免疫活化和炎症,从而加速了疾病进展,其中免疫衰老是中心因素。这项研究证实了之前的假说,为老年艾滋病患者和长期感染者的治疗途径提供了方向。

  考虑到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和中老年人群HIV感染率迅速上升的严重性,开展老年HIV感染者的发病特征与机制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可以促进艾滋病患者的治愈,也有益于衰老相关研究。随着全社会对老年艾滋病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年艾滋病人也能够身心健康地安度晚年。

打印 责任编辑:麻晓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