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葵花籽“致癌之首”,科学还是谣言?

2016-12-14 上海药物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葵花籽致癌的消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各类社交媒体上闹腾一回,甚至有说法称,葵花籽是致癌之首,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又名朝阳花,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被广泛种植,高可达3米,盘型花宽可达30厘米。由于其黄花与太阳极为相像,故英文名字为Sunflower。它的果实即葵花籽,除了作为原料被用来榨油外,还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休闲食品。

  葵花籽——营养多多

  葵花籽的的确确含有大量我们需要的营养成分,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E等)和微量元素(如硒、锰、锌、铜等),如果要列举葵花籽的好处,真是相当丰富:

 

  葵花籽味甘,性平,可用以降低血脂,还能用来驱虫。

  其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且不含胆固醇,有助于降低人体的血液胆固醇水平,有益于保护心血管健康。

  其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其中铁的含量更是达到了葡萄干和花生的2倍,因此,葵花籽被认为具有预防贫血等作用。

  每天吃一些葵花籽能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维生素E,对安定情绪、防止细胞衰老、预防成人疾病都有好处。

  此外,葵花籽还具有治疗失眠、增强记忆力的功效。

  葵花籽中含有的食用纤维比苹果高很多,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证明,食用纤维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

  有文献报道,向日葵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抗心绞痛和降压等药理作用。

  目前,葵花籽种仁的含油率(50-55%)仅次于大豆,已成为位居第二的油料作物。

  既然葵花籽的营养价值如此之高,那为何被列为十大致癌食物之首呢?

  葵花籽——致癌之首?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其生长速度很快,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铅、镍、镉等。对于土壤而言,这样的作用能够减轻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绝佳的绿化植物。但对于人类而言,吃入富含重金属的植物并在体内不断蓄积则足以致病,甚至致命。

  但是因此便得出结论说葵花籽是致癌之首,这对葵花籽是不公平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农作物包括粮食和蔬菜等的生长速度也都很快,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同样很强,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下结论说粮食和蔬菜也具有致癌作用呢?何况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要远远多于葵花籽,凭什么将葵花籽放在第一位呢?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葵花籽含油量高,且这些油脂大多属于不饱和脂肪酸,进食过多不但会消耗体内的胆碱(Choline),使体内脂肪代谢失调。脂肪积聚在肝脏,影响了肝细胞的正常功能,造成肝功能障碍,此外还可能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甚至诱发肝组织坏死或肝硬化。

  科学研究表明,这第二个说法同样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科学家确实进行过实验,但实验结果仅仅说明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葵花籽油)不适合用于煎炸而已,如果不连续煎炸食物,生成的有害物质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摄入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确是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但是过多摄入任何一种营养物质都是不健康的,只有合理烹调、平衡饮食才最重要。

  另外,有些葵花籽在炒制过程中也会添加香料,如桂皮、大茴、花椒等,过多的香料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尤其是桂皮中含有的一种名为黄樟素的物质,经动物实验证实具有致癌作用。那么致癌的黑锅也应该让黄樟素来背,而不是强加给葵花籽。

  致癌因素一般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过度食用葵花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但现有文献中,并没有相关报道称葵花籽所含的任何成分有直接致癌作用。

打印 责任编辑:麻晓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