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自然》及子刊综览

2020-02-28 中国科学报 唐一尘
【字体:

语音播报

  《自然—气候变化》

  澳大利亚火灾预示炽热未来

  近日《自然—气候变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澳大利亚林火的评论文章和通讯文章,外加一篇社论,共同讨论了此次火灾的影响和相关的全球响应。

  截至2020年1月中旬,澳大利亚林火已经燃烧了澳洲南部逾1000万公顷的土地。这次史无前例的大火已对人类健康、基建和野生生物造成了重大影响。

  欧洲科学计算研究中心的Ben Sanderson等人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考察了最新的气候模型,并思考它们能否预测新南威尔士的火灾。在另一篇评论文章中,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城市研究中心的Lauren Rickards和James Watson讨论了火灾对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影响,以及科学家和研究机构需要怎样快速应对这类事件。

  墨尔本大学地理学院Lesley Head也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探讨了火灾是否会促成气候行动,或者火灾是否会被当成一种新的常态。另外几篇则讨论了火灾对森林生物群落造成的损害,考察了造成该地区降雨的自然气候模式。另一个研究组发表的通讯文章则考察了国际上对此次澳大利亚火灾的响应。他们将个人救助受伤野生动物的行动(如为考拉编织特殊的靴子),与缓解气候变化以保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所需的措施,进行了对比。

  社论称,“面对火灾,澳大利亚无疑值得同情和支持。与此同时,也值得将目光转向处于气候变化前沿的其他地方,并在共同推动气候行动的过程中讲述他们的故事。”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0-0720-5

  《自然—通讯》

  研究揭示地球磁场如何形成

  《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模型研究详细分析了地球早期磁场是如何产生的。

  地球的磁场已经运行了至少34亿年,而它的起源一直未知。如今的磁场是由富含金属铁的液态地核外核中的发电机产生的,但这一过程在地球早期应该较难维持,因为地核的冷却速度不够快。早期地核周围有一层熔融硅酸盐(一种基底的岩浆海洋);不过,此前对硅酸盐液体的导电率测量显示,这些化合物无法形成发电机。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Lars Stixrude和同事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对条件近似早期地球基底岩浆海洋的硅酸盐液体的导电率进行了预测。他们发现,在该海洋的预测温度和压强下,硅酸盐的导电率足够维持发电机的运转。

  基于这些结果,研究人员计算了磁场强度,发现其与太古宙(约40亿~25亿年前)古地磁记录中的磁场强度相似。结论是,早期磁场是由基底岩浆海洋产生的,并认为宇宙中其他类地天体可能也存在硅酸盐发电机。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4773-4

  《自然—微生物学》

  冠状病毒筛查新方法问世

  《自然—微生物学》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种快速筛查SARS样冠状病毒的方法,检测病毒感染不同物种细胞的能力。研究人员用新型冠状病毒测试了这种方法,已知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与其他冠状病毒使用相同的人类受体。

  作为冠状病毒的一个属,β冠状病毒(β-CoV)又可分为4个谱系。其中,B谱系包含SARS-CoV和新冠病毒,已有超过200个病毒序列发表。随着基因测序的发展,全球动物种群体内的数千个新病毒序列相继揭晓。不过,尚不知这些病毒是否会出现在人体内,而目前检测它们是否可以进入人类细胞的技术都存在技术门槛高、耗时、费用高的问题。

  所有冠状病毒都会编码一种表面蛋白,也称突刺,这个蛋白会与一个细胞受体相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对于β冠状病毒来说,突刺蛋白的一个区域,即受体结合域,会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一旦结合,附近的一个蛋白酶家族的宿主酶会剪切突刺,帮助病毒进入。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Vincent Munster和同事描述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快速筛查B谱系β冠状病毒的受体结合域,比传统方法更快,成本效率比更高。研究人员用这种方法检测了B谱系β冠状病毒所有已发表的受体结合域序列的受体使用情况。他们发现,这些受体结合域可以分为3个不同分支,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这种人体细胞受体进入细胞的属于分支1。

  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新的筛查技术,快速确认了ACE2受体就是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入口。他们在分析该病毒的突刺时发现,其与分支1中的其他病毒最为相似,包括SARS-CoV。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0-0688-y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