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新微颗粒载体提高抗肿瘤效率

2019-05-21 中国科学报 唐凤
【字体:

语音播报

图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祥良、甘璐团队及同济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黄波团队,合作取得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重要进展。相关论文5月2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纳米药物由于具有渗透与滞留增强效应(EPR)、智能响应性、可靶向修饰、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共输运等优势,在肿瘤精准治疗和诊疗一体化方面受到极大关注。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抗肿瘤纳米药物的靶向输送效率和临床治疗效果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此,杨祥良团队近年来提出抗肿瘤纳米药物靶向策略的“五得原则”,即跑得动、停得下、钻得深、进得去和放得出,并研究发现纳米载药系统的纳米特征能影响纳米药物的体内作用过程,最终对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产生决定性影响。但纳米载药系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制未被揭示。

  微颗粒是细胞受到刺激或者凋亡时释放的一种100~1000纳米的囊泡结构,由于生物相容性高、免疫原性低、靶向性等特点可用做药物的载体。黄波课题组已证实肿瘤细胞来源微颗粒负载抗肿瘤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并已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利用黄波与汪宁课题组开发的软三维纤维蛋白胶筛选、培养肿瘤再生细胞(TRCs)技术,制备了TRCs来源的微颗粒(3D-MPs)。与普通肿瘤细胞来源微颗粒(2D-MPs)相比,3D-MPs负载不同抗肿瘤药物及在多种肿瘤模型上均证实其抗肿瘤作用显著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载药3D-MPs在肿瘤部位高度富集,多种肿瘤模型(体外3D球模型、皮下瘤模型、肿瘤皮窗模型及斑马鱼肿瘤模型)证实,3D-MPs具有更强的穿透肿瘤血管进入肿瘤深部的能力,且更容易被TRCs摄取。

  研究人员表示,与2D-MPs相比,3D-MPs更加柔软,更易变形,这些结果表明软硬度直接影响载药微颗粒的体内作用过程及抗肿瘤作用。该研究揭示了纳米药物的力学特性的深刻影响,为发展抗肿瘤药物的高效递送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