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自然》及子刊综览

2017-10-26 中国科学报 冯维维
【字体:

语音播报

  《自然》

  覆盖所有碱基

  一种新型的“碱基编辑器”,即可编程蛋白质机器,能将一种DNA碱基的原子重排,让它变成活体细胞基因组内的另一种碱基,这有望实现高效可选择性地单独替换所有四种DNA碱基,而不造成任何DNA双链断裂。这项发现10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所述新型碱基编辑器有望用于纠正可引起遗传疾病的单碱基突变,引入可抑制疾病的单碱基突变,有助于增强人类对遗传疾病的理解,推动人类寻找治疗遗传疾病的新疗法。

  DNA双螺旋结构由4种化学碱基组成,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其中C和G配对,A和T配对。去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博德研究所的David Liu及同事描述了一种用于靶向并修饰碱基的CRISPR—Cas9相关碱基编辑方法的发展情况。当时该方法广受欢迎,因为它纠正单碱基突变的效率比过去的方法更好,且不易产生非预期DNA修饰,不会在基因组内造成随机删除或插入,这是CRISPR—Cas9等方法常见的一种后果,引起DNA双链断裂。但当时研究人员只能将G·C碱基对转换成T·A 碱基对。在本文所述的这项新研究中,Liu及同事描述了一种新型腺嘌呤碱基编辑器,它可以将A·T碱基对转换成G·C碱基对。

  在所有已知的疾病相关单碱基对突变中,约有一半涉及野生型G·C碱基对转换成突变型A·T碱基对,因此,碱基编辑器有可能恢复大量这一类的突变。现已表明,碱基编辑器对细菌细胞和人类细胞的DNA均有效。在人类细胞中,它们能够在大范围的目标区域内引入预期遗传突变,效率约为50%,高于任何其它基因组编辑方法的效率,而且几乎无任何不良副作用,如随机插入、删除或其它突变。

  《自然—气候变化》

  人口变化缓解气候变化对未迁移群体的影响

  根据10月23日《自然—气候变化》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因气候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可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模式,最终降低未迁移人口当中的局部收入不平等。研究认为人口迁移可以通过人口结构变化而非单独的人口移动,缓解气候变化的部分负面后果。

  意大利米兰埃尼·安里科·马特伊基金会的Soheil Shayegh创建了一个囊括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人口结构变化与人口迁移的一体化评估模型,他发现身怀技能的个体拥有更大的迁移机会,生育的子女数量更少,促使父母有动力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更多。但只有一部分有技能的儿童能够迁出。这改变了未迁移工作者的技能组成,弥补了收入不平等差距,因为对于技能工人的需求下降了,他们的工资也就相应下降;对非技能工人的需求上升了,他们的工资也就相应上涨。

  作者表示,过去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集中于人口迁移如何通过将人口从脆弱地区转移到较不脆弱地区来缓解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作者针对人口迁移对于生育率(一名妇女生育的子女数)的影响建立了一个模型,表明人口迁移也能够通过改变无力迁出的贫困人口和农民的人口结构特征,缓解气候变化的负面后果。

  《自然—通讯》

  用手机应用监控蚊子

  10月24日《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研究称,普通大众可以通过一个手机应用程序(App)来跟踪监测携带病毒的蚊子。这种全民科学的方法提供了一种传统监测方法之外的可扩展监控手段。该系统被用于监测亚洲虎蚊,这种蚊子携带多种虫媒病毒,包括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和基孔肯雅热病毒。过去30年,亚洲虎蚊从西太平洋和东南亚散布到欧洲、非洲、中东及美洲。

  近年来,寨卡、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这类蚊媒传染病多次暴发,这与许多蚊种从原生地扩散至其他地区有关。因此,监测蚊子入侵和地域扩张极为重要。西班牙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的John Palmer及同事用“蚊虫警报”这款手机App,评估了2014~2015年对西班牙亚洲虎蚊的监控。该App的监控结果来自群众对蚊子的目击报告。他们对比了将近5000份报告,其中的数据收集自同期在西班牙的几乎所有受监控的蚊卵陷阱。作者报告,这种全民科学的监控方法比专家在野外监控蚊卵的传统方法更经济,并且因为其覆盖的地理范围更广,它的监控质量也具有可比性。

  所有想要参与该项目的人都可通该手机App报告目击亚洲虎蚊,该App可自动搜集发现蚊子的确切地点和时间。一组昆虫学家审阅并验证所有包括照片的报告,通过审查后,这些观测数据将被公开并用于研究和制定公共卫生防御策略。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