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软体智能装置让中风病人行走自如

2017-07-31 科技日报 聂翠蓉
【字体:

语音播报

  近日出版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刊登了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成果,他们开发的可穿戴柔性智能脚踝装置,能帮助中风病人更加自如行走。

  中风是导致美国人残疾的主要原因,每年中风后幸存下来的美国人超过650万,他们中的大部分不能完全恢复行走能力。专家表示,因行走困难,这些患者甚至不愿出门去商店买东西,而长期不活动,导致他们出现其他健康问题,生活质量螺旋式下降。

  近年来,外骨骼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大改进了拐杖、助步器和矫正器等辅助性装置的性能。但这些外骨骼装置大多数都太过坚硬,只能对中风后不能行走的患者提供帮助,对部分中风后还能行走的患者来说并不合适。

  新研究中,哈佛大学软体机器人科学家康纳·沃尔什和同事开发了一种柔性超轻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帮助中风后遗症患者重新行走。沃尔什表示,新软体外装置能对还保留部分行走能力的患者提供很大帮助,让他们以更加接近自然的方式行走。

  这一智能装置只有900克重,包括一条腰带、与腿套连接的腿带。腰带上绑着的促动器有2.63千克(其中电池重560克),通过光缆与鞋垫相连,推动双腿向前迈进,并纠正足部下垂导致的脚趾和脚踝弯曲问题。

  在两天的测试中,年龄30岁到67岁的9位中风后遗症患者戴上这一智能装置后,都能在跑步机和空旷地面上行走,迈步能力和对称性分别提高了10%和20%。戴上装置后,数分钟内就能看见行走能力明显改善,效果与接受长期临床康复治疗相当。对那些不需辅助装置就能慢速行走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继续开发可戴在膝盖和臀部的类似智能装置,更好地帮助这些患者。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 最小卫星迈向“阿尔法”
  • 科学家首次培育出蓝菊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