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干扰素抗病毒可以更“铁腕”

2017-07-28 科技日报 张佳星
【字体:

语音播报

  经过对700余种表观遗传相关分子的筛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甲基转移酶SETD2分子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相关论文7月27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顾名思义,“干扰素”不直接“消灭”病毒,而是通过“干扰”达到抗病毒效果。它通过两个途径“干扰”,一是“敦促”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另一个是增强天然免疫细胞等“机体卫士”的杀伤病毒能力。

  什么能调控“干扰”?有没有分子能给干扰途径施加“动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计划等的资助下,曹雪涛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博士生陈坤以及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发现甲基转移酶SETD2分子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效应,让干扰素在对病毒的“阻击战”中更“铁腕”。

  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RNA干扰筛选体系,在700余种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分子中筛选,找到SETD2分子能增强干扰素的效能,并通过构建小鼠模型证实SETD2分子一旦缺失,干扰素抗病毒效应将减弱。

  团队还进一步分析了SETD2分子的工作机理,即SETD2分子通过其甲基转移酶活性,直接催化干扰素信号通路关键性蛋白分子STAT1的第525位赖氨酸发生单甲基化修饰(STAT1-K525me1),促进了干扰素效应信号通路活化,从而诱导出更多抗病毒蛋白分子表达,发挥更强的抗病毒效应。

  该研究为研发新的临床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潜在的靶标,也为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感染、癌症等新型免疫疗法研究提出了新途径。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