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利用肠道细菌“关闭”生育基因

新方法可消灭传染寨卡病毒蚊虫

2016-02-25 科技日报 陈丹
【字体:

语音播报

  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研究团队找到了一种消灭传染疾病的蚊蝇和害虫的新方法——利用其肠道内的共生细菌充当“木马”,向控制生育的基因传递“关闭”信号,以此来减少蚊蝇和害虫的数量。针对两种有害昆虫的研究表明,一种害虫的生育率下降高达100%;另一种害虫的幼虫死亡率增加了60%。

  据斯旺西大学官网报道,该团队使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共生体介导的RNA干扰(RNAi)。此前针对昆虫实施RNA干扰的有效性不高,因为向昆虫体内注射RNA干扰分子费时费力,成本高昂,且由于昆虫太小而往往行不通。而新研究发现,肠道共生细菌可作为有效的递送载体,这些共生细菌经过编程后,可以在昆虫体内产生RNA干扰分子,向目标基因发送“关闭”命令,并且不会被昆虫的免疫系统发现。

  研究人员分别利用接吻虫(专门叮咬人类面部,引起美洲锥虫病)和西花蓟马(已产生抗药性的农业害虫)对该技术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接吻虫的生育率得到了100%的控制,而西花蓟马的幼虫死亡率增加了60%。该团队在发表于2月23日英国《皇家学会会报B辑》上的论文中称,这项重大技术进展还可以有效应用在很多其他昆虫物种上,包括传染寨卡病毒的伊蚊、传播疟疾的按蚊等。每种昆虫都有对应的细菌作为递送载体,一旦离开这种昆虫,细菌就无法存活。

  与使用化学农药相比,新技术优势多多:针对性强,不伤害蜜蜂等其他昆虫;不破坏环境;不会危害人类健康;也不存在蚊虫产生抗药性的担忧。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