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水稻或被驯化三次

该发现有助于更好理解亚洲文明起源

2015-11-04 中国科学报 赵熙熙
【字体:

语音播报

新研究认为水稻曾经历了3次独立的驯化过程。图片来源:Damien Dempsey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人类对于水稻的驯化不止发生了一次。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亚洲文明如何起源,以及它们是独立发展的,还是一个地区先进的农业及文化被其他地区进行了复制。该研究还能够指导那些旨在改良这种作为全球一多半人口主食的谷类作物的计划。

  全球目前有4种水稻:粳稻(一种在日本、韩国和中国栽种的圆粒水稻)、籼稻(一种在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栽种的长粒水稻)、Aus(一种主要产于孟加拉国的水稻)和香稻(包括更多的独特品种,如印度香米、泰国香米)。

  科学家之前主要将研究聚焦于粳稻和籼稻,这是因为考古发现表明,这两种水稻具有悠久的耕种历史。

  研究人员通常认为居住在中国南方的早期农民在距今13500年至8200年前驯化了粳稻。但其发生在中国南方的具体位置依然存在争论。

  研究人员指出,农业的传播带来更加稳定的食物供给,从而使得狩猎—采集者能够以更多的人口在村庄定居下来,最终更加复杂的社会与文化造就了东方文明的兴起。

  那些宣称只有一次驯化过程的人认为,随着水稻栽培技术在亚洲的传播,籼稻是在粳稻与野生品种之间的杂交过程中出现的。在这种假设中,Aus和香稻则是在后来的杂交过程中出现的。

  那些宣称有两次驯化过程的人通常承认粳稻起源于中国南方,但他们主张籼稻是在横跨印度和中印半岛西部的地区独立驯化而来的。

  如今,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Terence Brown率领的研究团队为Aus在从印度中部延伸到孟加拉国的一片地区内提出了第三种独立驯化模式。

  Brown的研究团队利用了来自446个野生水稻样本以及1000多种栽培水稻样本的遗传数据。

  他们指出,遗传证据表明,被证明有利于耕种的基因在广泛分布于南亚大陆的许多野生稻品种中都存在。生活在3个独立地理位置的早期农民都曾努力选择显示出相同理想性状的水稻植株。而这最终在3个不同品种的栽培水稻中出现了类似的驯化。

  研究人员在9月2日的《自然—植物》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他们写道:“水稻驯化是一个多地起源的过程,分别产生了籼稻、粳稻与Aus类型水稻。”

  美国康奈尔大学水稻遗传学家Susan McCouch表示,这些方法“严格并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她说:“Brown与他的同事清楚地证明,在高度分化的亚洲早期农民中至少经历了3个独立的水稻驯化过程。”

  但McCouch也承认,这一最新发现不可能是最终的结论。“我期待这篇论文能够引发更多的讨论。”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