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中国科学院 > 院史所史 > 编年史
1981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28 【字号: 小  中  大   

  中共中央转发《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
    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党组提出《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并向中共中央书记处作了汇报。中央同意这一汇报提纲,并于3月6日批转了这一文件。在批示中指出: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必须同时调整科学技术同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步提高国家预算中科研经费的比例,保证科学事业稳步地发展。这是当前全党肩负的一项迫切的重要的任务。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明确规定“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办院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汇报提纲》分6个部分:历史与现状;关于中国科学院的性质、任务和办院方针;关于调整和整顿的问题;关于改革问题;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当前几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改革问题,《汇报提纲》认为“现行体制是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这种体制不能按科学规律办事,不利于加强学术领导,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将采取的改革措施有:(1)将行政机关化的机构变为学术领导机构,强化学部的领导和决策职能;(2)改革科研财务体制,对院属单位实行预算包干、课题核算、收入留成、节余留用。对不同类型的单位将逐步实行不同的经费管理办法;(3)在选择科研课题、人员使用、创收和经费使用、国际学术交流和出国培养人才等方面,扩大研究所的自主权;(4)对“实行所长制和党委起监督保证作用的问题”将进行试点。

  《汇报提纲》是中国科学院在改革初期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对后来的改革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位制建设

  经过两年多的培养,科学院于1978年招收的研究生临近毕业。这届研究生入学时有887人,分属43个研究所,200多个专业。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除聘请国内科学家任教外,还聘请21位国外著名学者来院讲学,共开课152门。

  1981年2月,经院长办公会议通过,由各学部、院属高等学校、院有关领导26人组成的院学位委员会成立,冯德培任主任,黄昆、张文松任副主任。3月19日和26日,院研究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和上海分别举行,讨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5月22日,院学位委员会评审出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科,并强调科学院在保证学位质量方面,要作出榜样。

  11月3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的五个学部和中国科技大学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院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125个,占全国总数的15%,另有218个学科、专业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科学院开始授予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侯学煜提出“大农业”、“大粮食”观点

  植物生态学家侯学煜通过研究农业生态,提倡生态平衡和发展大农业,得到国家的重视和采纳。

  1963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分工领导科学院的聂荣臻副总理,通过科学院副秘书长谢鑫鹤请侯学煜就农业工作提出意见。侯学煜与人合写《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一文,毛泽东、周恩来等看后指示加印4000册分发各省领导参考学习。这是侯学煜提倡“大农业”思想的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呼吁国家要充分利用15亿亩耕地以外的农业自然资源。1979年初,侯学煜受科学院学部邀请作报告,他用在全国各地拍摄的彩色幻灯片说明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并指出中国山多虽有不利的一面,但可以发展立体大农业,搞多种经营,按生态规律合理利用南方的丘陵和有计划地营造西北防护林体系。这篇报告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见》为题,发表在7月24日的《光明日报》、25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这是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日报》开展“农业思想讨论”的第一篇论文。

  针对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产生的问题,侯学煜又向中共中央呈送《怎样解决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文,提出“大粮食”观点,即凡食物都应该称作粮食,花生、豆类、水果、蔬菜以及蛋、奶、鱼、肉、虾等都是“食物”。根据这一观点,他认为农业经营不能限于“种植业”的禾本科粮食作物,而应包括农、林、牧、副、渔,即“大农业”。因此,有些地方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围海造田、填塘造田应当禁止。中央书记处讨论后,指示将他的文章发表在1981年3月6日《人民日报》,题为《如何看待粮食增产问题》。4月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一手抓粮食,一手抓多种经营”的指示,纠正在发展农业政策上的错误观念。

  1984年,侯学煜出版专著《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全面阐述了他的“大农业”、“大粮食”观点,为国家发展经济和农业的决策提供了参考意见。

  召开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推选卢嘉锡为院长

  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于5月11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邓小平、赵紫阳、彭真、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出席大会的332名学部委员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44所高校和114个研究单位。

  方毅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报告》中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在粉碎“四人帮”以来的工作情况,宣布全院工作已转移到以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草案)》。

  《章程》首先明确“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全国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是: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任务,解决国家建设中重大的、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问题;关于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体制,以学部委员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是学部委员大会闭幕期间的决策机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在其成员中推选院长一人,副院长若干人;学部是学术领导机构。

  全体学部委员以无记名投票的办法选举产生了由29人组成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选举严济慈、李昌、吴仲华为主席团执行主席;推选卢嘉锡为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钱三强、胡克实、冯德培、李薰、严东生、叶笃正为副院长;任命郁文为秘书长。

  卢嘉锡 1915年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祖籍台湾省台南市。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1939年在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马里兰州研究室、加州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工作,在燃烧与爆炸研究中取得优秀成绩。1945年回国,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校长助理,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1937年起,在放射化学和结构化学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60年代后,在过渡金属原子蔟结构化学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方面有创造性、开拓性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召开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协调会议

  为切实支援农业,院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与生物学部、化学部及有关研究所,于5月23日至28日在河北省栾城县召开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协调会议。

  会前,通过调查研究和试点,从全院已取得的约200项农业科研成果中,结合三个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县(河北栾城、湖南桃源和黑龙江海伦)和石家庄、长沙、黑龙江三个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实际情况、特点和需要,择优选定了一批适于推广或进行中试的成果项目。这些成果包括农业、副业、渔业、肥料、植物保护、贮藏保鲜和测试手段等,如成都生物所培育的油菜良种“西南302”,北京植物所植物园培育的抗寒葡萄新品种“北醇葡萄”,上海植物生理所的“硅橡胶窗贮藏水果、蔬菜技术”等,具有推广试验耗资少、简便易行、技术先进等特点。

  在协调会议期间,由研究所介绍各自成果的内容、技术要求、预期经济效益和进行中试或推广的条件,再由生产或中试单位根据条件和需要,自愿任选项目,而后由双方或多方磋商,明确各自的任务和权益,签订协议书。最后,签订48项协议书,其中推广项目27项,中间试验或协作试验项目21项。如山西煤炭化学所同黑龙江农业现代化所签订了“硝基腐殖酸肥料在农作物上的应用”中间试验协议书,由山西煤化所无偿提供硝基酸肥料和技术资料;黑龙江农业现代化所负责全部试验工作,并向山西煤化所提供试验材料和试验报告。

  上海、合肥、南京三分院与中国科技大学开展协作

  6月2日至11日,上海分院、合肥分院、南京分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在南京举行协作会议,商议相互之间开展协作。会议分科研计划、人才培养和仪器设备3个小组,讨论了协作的项目和方式方法。

  在科研计划方面,上海分院、合肥分院和中国科技大学表示将积极参加由南京分院主持的“太湖地区环境-生态系统与区划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三分院一致同意要鼓励科技人员去科大兼课或讲学,三分院一校同意在外语培训、研究生培养和在职人员进修等项目进行协作。在仪器设备方面,交流各单位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和更新调剂清单,提供使用方便。 三分院一校协作延续至今,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8月7日,中国科学院转发三分院一校协作会议纪要,要求全院“推动室组之间、研究所之间、分院之间、全院各有关单位之间,以及院内与院外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

  陕西天文台授时台投入使用

  7月1日,陕西天文台BPM短波授时台正式承担标准时间和标准频率发布任务。上海天文台从此停止发布BPV时号。

  这座短波授时台1967年开始兴建,1980年12月25日通过国家鉴定。它由原子时间基准、发播控制、发射系统、接收监测等部分组成,通过电台发播无线电信号,传送标准时间和标准频率,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科学研究以及人民日常生活服务。它的标准频率发播精度达到毫秒级,授时距离大于3000公里(覆盖全国)。

  为适应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空间技术要求高精度的标准时间和标准频率,陕西天文台于1975年开始建设长波授时台。1978年,建成小功率长波授时台并开始试播,1983年又建成大功率长波发射台,授时精度为微秒级,从而使中国授时技术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

  陕西天文台的长波授时台和短波授时台,后来一起成为国家授时服务中心。

  评议研究所

  第4次学部委员大会后,在加强学术领导方面,中国科学院部署了评议研究所的工作。各学部分别组织评议小组,以学术评议为主要内容,并对研究所的发展方向、学科力量配置等提出评价意见。

  1981年,5个学部各评议了一个研究所。7月27日至8月1日,化学部评议长春应用化学所。8月20日至25日,技术科学部评议金属所。10月25日至31日,生物学部评议昆明植物所。11月4日至9日,数理学部评议物理所。12月15日至18日,地学部评议兰州地质所。1982年和1983年,各学部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评议研究所的工作。截止到1984年1月第5次学部委员大会召开时,共评议了42个研究所。院六局(工厂局)也组织了对院属北京科学仪器厂、沈阳科学仪器厂、成都科学仪器厂和武汉科学仪器厂的评议。

  评议研究所是加强学术领导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提高研究所学术水平、科研管理水平和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各学部在评议过程中也摸索出一些对研究所进行学术领导的经验和作法。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得成功

  11月20日,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得成功。这是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1968年初,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所、细胞生物学所、有机化学所、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学生物系和上海试剂二厂等单位组成会战组,开始进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研究。1979年底合成41核苷酸单分子,1981年9月合成35个核苷酸的半分子,11月完成合并并测得生物活性。后又经过多次重复,都取得成功。

  1983年5月,《中国科学》B辑全文刊出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工作,美、英、德、日、法等国家在报刊或科学杂志上纷纷予以报导,给予高度评价。经过13年努力取得的这项成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