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中国科学院 > 院史所史 > 编年史
1969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28 【字号: 小  中  大   

  大批科技人员和干部下放“五七”干校
    3月29日和5月初,科学院北京地区头两批科技人员和干部离京,下放到宁夏陶乐和湖北潜江的中国科学院五七学校劳动。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介绍黑龙江省革委会在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下放干部在柳河创办“五七干校”的经验,称“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继续进行革命,就必须走‘五七指示’的道路。”随后各地陆续办起五七干校,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被下放劳动。

  五七干校以歧视知识分子、片面强调体力劳动的意义为前提,科学院在创办干校的初期,表面上对全体人员进行动员,实际上定出了内部掌握下放人员的三条标准:在政治上有“错误”的,业务上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上“离得开”的。五七学校校址的选定,同样贯穿了惩罚论的指导思想。潜江县则是湖北省吸虫病的高发区。陶乐县地处宁夏东北部与内蒙古交界,西濒黄河,北、东、南三面为沙漠。常年风沙不断,沙漠步步紧逼吞噬农田,土地严重盐碱化,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人烟稀少,全县人口不足一万。4月下旬宁夏五七学校撤销,下放人员转到湖北五七学校。

  1972年10月,湖北五七学校撤销时,仍留在校的769人,都是撤销和精简单位(如原科学院院部、心理研究所、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植物园和北京生物实验中心)的科技人员和干部。他们从五七学校开办时起,就一直在这里劳动改造。3年中,有50余人感染血吸虫病。

  承接905工程高速电路研制任务

  905工程是国家重点项目,由周恩来亲自过问。1969年8月,上海冶金所接到为905工程高速专用电子计算机研制集成电路的紧急任务。在用户的密切配合下,以该所集成电路研究室为主的科研人员,经连续奋战,于1972年底完成9个品种共3万块集成电路的试制任务。并在小批量提供用户使用的同时,及时转移到上海市某工厂生产。后发现电路的可靠性尚存在问题,于1973年5月起,又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加速试验、失效分析、反馈纠正等可靠性物理研究,找到了ECL电路不可靠的主要原因及改进措施,到1975年底止,共提供10万块高可靠电路。保证了当时中国第一台每秒500万次大型计算机的研制条件,确保了905工程的胜利完成。

  对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病因及防治对策的研究

  克山病是一种地方病,最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因而得名。症状是恶心、吐黄水、胸部涨闷、四肢冷、血压低、有时呼吸困难、下肢浮肿,病人很痛苦。

  由地理所谭见安等组成的研究组,与西北水土保持所、林土所、长春地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协作,自1969年8月至1985年9月,通过全国性系统调查,对15个有病省12个非病省进行研究。采集了水样、土样、粮样、头发样及其它生物样品1万余件,测量了硒(Se)含量等20余项目。查明了克山病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流行规律,首先发现低硒环境与克山病有关,低硒地带与克山病带吻合,为病因突破和补硒防治提供了有力的外环境依据。

  同一组研究人员,于1969年8月至1985年12月,研究了大骨节病地理流行规律及病因和防治对策。发现大骨节病分布于中国低硒带,土壤、粮食含硒量分别小于1.5×10-7和2.5×10-7,主要流行规律与低硒营养状态关系密切,血液、头发含硒量分别小于3.0×10-8和2.0×10-8。表明人体缺硒是大骨节病流行的基本原因,补硒防治疗效显著。

  这两项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

  中国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

  1969年9月23日,中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第9次核试验)。

  1964年4月,院承接地下核爆炸试验有关科研任务。经过技术交底、反复酝酿,先后安排11个研究所承担27个科研项目。其中有:为爆炸场区选择、场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而进行的野外地质勘探、岩石的成分分析、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等实验研究,为地下核试验测试方案的确定而进行的理论分析、理论计算,以及测试技术和测量仪器的研究和试制等。中国第一次地下核爆炸原定1966年进行,后因“文革”干扰而推迟。但科学院各项研究工作均按原定计划做出研究成果。

  开始研制促排药二巯基丁二酸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急性和慢性金属中毒、农药中毒,已危及劳动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需要一种高效、低毒、使用方便而安全的特效药。所以寻找能从机体中排除有害金属的新型解毒药,是国际上对金属中毒防治的一项重要课题。

  金属中毒的排解常用药物属于络合剂,用以与体内有害金属离子形成稳定、低毒、可溶性金属络合物,主要经肾脏排出,从而阻止或降低有害金属离子对机体的损害。

  二巯基丁二酸是上海药物研究所首创的对重金属中毒的口服广谱解毒药。1969年开始研制,1988年完成。该药口服易吸收,能与有害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经肾脏排出、毒性小、治疗指数大、重复用药体内无明显积蓄,对铅、汞、砷有明显排毒作用,对某些核裂变元素如147钷、144铈也有一定促排作用。已推广生产。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浆。该药1992年曾挽救了郑州市793名砒霜中毒的师生。美国强生制药公司对该药进行了仿制。仿制后美国FDA(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于1991年正式批准用于小儿铅中毒。这是第一个被美国仿制的中国新药。

  一种新型血液代用品研制成功

  从1959年起,有机所就开始研制人造血液。经过十年努力,1969年,研制成功一种具有输氧功能的新型血液代用品。可用于伤员抢救、缺血性休克、外科手术输血,以及对稀少血型病人的抢救、避免输血引起的感染等。做为治疗剂,还可用于因中风引起半身不遂等缺血性脑血管病。该产品经有机所实验工厂扩大试制后,已由外厂生产。该成果获1978年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放迁至合肥

  1969年,林彪一号命令下达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奉命迁往安徽。在搬迁的最初年月里,科技大学数次更改搬迁地点及归属单位,先后交安徽省和三机部领导,直到1973年7月,才回归中国科学院。搬迁中,教学仪器设备几乎全部报废,教职工散失三分之一,若干专业被取消,依靠科学院院、所办校办系的优越性不复存在。科技大学遭受的巨大创伤,经过多年才逐渐恢复。坚持在科技大学工作的教职员工,抱着多为国家、为中国科学院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信念,在艰苦条件下,逐步恢复了被取消的若干专业,坚持了基础课的教学,为办好大学继续努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