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重要信息

中科院国际合作工作

张亚平
(2020年1月17日)

2020-01-17
【字体:

语音播报

  2019年是我们伟大祖国70周年华诞,也是中科院建院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肯定了中科院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特别要求我们要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和刘鹤副总理的讲话,都对中科院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的明确要求。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后,我们组织召开了全院国际化发展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的工作目标、发展战略和重要举措,在院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去一年,我们系统总结了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70年建设的经验,其中一条宝贵经验就是中科院“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主要代表,全面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科技影响力和话语权。”一年来,中科院“全方位、深层次、多样化”的国际合作伙伴网络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促原创、补短板、强能力、扩影响”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

  首先,我提供一组数据。截至目前,中科院与全球61个国家的174家机构签署了院级协议,近4000位外国人才和1600余名外国研究生获得资助来中科院访问、工作和学习。2019年在中科院开展实质性科研的外籍人才达到1600人。1月7日,自然指数发布了2019年度最新全球科研机构排名榜单,中科院蝉联年度榜单全球首位,这也是中科院连续8年位列该排行榜全球第一。

  下面,我将重点介绍中科院国际化推进战略的重要进展。

  一、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中科院与科技发达国家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与美物理学会等共同举办“中美物理合作:机遇与挑战”圆桌论坛,讨论了物理学、科学教育、科研诚信等话题,建立了两国科学家民间高级对话渠道;推动与美国科学院、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机构的实质合作;持续深入推动与澳大利亚科工组织合作;加强对英国、法国、日本、以色列、土耳其等特色创新国家的科技合作。此外,还与俄罗斯科学院签署了科技合作路线图,拓展了拉美合作布局。

  二、中科院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建设取得新成绩。第一、中科院与巴基斯坦高教委联合启动了中巴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筹建,并创新筹建机制,共建共管,共享共赢,旨在地球科学领域建设一个开放共享、国际一流的卓越研究中心。本着边建设边开展合作研究的原则,双方已部署实施地质灾害、气候变化、印度洋联合科考等方面合作项目。第二、针对斯里兰卡不明原因慢性肾病(CKDu)病区安全供水的需求,中斯水中心开发了三套安全饮用水关键技术与设备,陆续在CKDu病区开展现场技术示范,为当地近4000名村民和1300名学生提供了安全饮用水,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赏。

  三、“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建设取得显著进展。ANSO的成立被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成为多边合作平台中的代表性成果;总部落户北京怀柔科学城。2019年,来自全球15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成为ANSO新成员,总数达到52家;成立ANSO专题联盟,建立“一带一路”健康走廊、粮食安全走廊等平台,目前有近40家国际科研机构参与的项目和培训计划正在推进中;促进国际青年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设立了ANSO-CAS奖学金,每年面向全球招收培养博士生300名、硕士生200名。

  四、中德两国科学院共同签署并发布《北京宣言》。共同倡议积极向公众宣传科学和基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这是德国国立科学院成立近400年来,首次联合一个国家科学院发布联合宣言,在国际科技界、尤其是德国国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前,中科院国际化推进战略进入攻坚升级的关键时期,国际合作的任务更重、挑战更大,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70周年院庆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和李克强总理批示、刘鹤副总理讲话精神,推动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沿着更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注入强大动能!

打印 责任编辑:任霄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