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重要信息

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有关情况

汪克强
(2017年1月16日)

2017-01-17
【字体:

语音播报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和“十三五”规划的部署,中国科学院近期创新性地部署实施了“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下面,我非常荣幸地为大家介绍这一计划的有关情况。我的介绍分四个方面。 

  一、“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的宗旨 

  这一计划以“夯实基础,探索未知,以人为本,创新引领”为出发点,旨在通过稳定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冲击国际一流甚至国际顶尖的基础前沿科学问题,进一步夯实我国我院前沿交叉科学的研究基础,稳定拔尖人才队伍,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国科学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为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做出重要贡献。 

  二、“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的支持对象和范围 

  这个计划主要支持三类科学家所开展的研究项目。一是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院士和国际公认的顶尖科学家;二是曾经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已结题的中年拔尖科学家;三是具有突破性创新思想和优秀科研潜质的40岁以下的拔尖青年科学家。 

  我们特别强调,该计划所支持的科学家应是久经证实的“立志报国、不忘初心、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杰出学者和拔尖青年科学家,以体现和强化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的支持方式 

  在支持方式上,该计划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稳定支持。支持项目分为“直接支持”和“后支持”(动态支持)两类,其中直接支持类项目将连续5年给予稳定支持;后支持(动态支持)类项目在给予2年支持后进行中期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确定是否给予后续支持。 

  二是分类支持。根据科研工作性质不同,对“理论类”和“实验类”项目分类支持。其中理论类项目的支持额度:“院士或顶尖科学家”和“中年拔尖科学家”为20/年,“拔尖青年科学家”为10/年;实验类项目的支持额度:“院士或顶尖科学家”为80-100/年,“中年拔尖科学家”为60/年;“拔尖青年科学家”为50/年。 

  三是以人为本。将项目支持和人才支持结合起来,以人才定项目,根据不同类型拔尖人才的学术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确定支持项目的类型、方式和额度,体现对基础前沿研究骨干队伍建设的加强。 

  四是“雪中送炭”。所支持的科学家(或团队)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且科研经费存在缺口。这样可以保证支持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四、“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的方案设计和启动实施 

  20165月,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组织起草方案,广泛征求了院士专家、研究所所长和有关管理部门的意见,经过多次研讨和修改完善,报院审批后,形成了组织实施方案。 

  20166月,面向全院征集项目建议,收到来自102个研究院所和大学申报的557份项目建议书。 

  此后,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邀请82位院学术委员会和学科领域评议专家组专家(其中57位院士),分数理、化学、生命和医学、地学、信息、技术、理论和前沿交叉等7个大组,下设若干小组,对候选项目进行了分组评审。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项目答辩评审会,邀请34位评审专家(其中23位院士),分4组对候选项目逐一进行答辩评审。 

  根据评审结果,批准了98个研究单位的408个拔尖科学家提出的项目申请入选首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其中直接支持380个项目,后支持(动态支持)28个项目。 

  2017112日,中国科学院召开了“前沿科学重点计划”启动会,白春礼院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标志着该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启动会上,刚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赵忠贤院士、作为首个中国科学家最近荣获有“地理学诺贝尔奖”美誉的维加奖的姚檀栋院士,以及刘明院士等9位承担项目的专家代表分别应邀作了报告。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负责人共500多人在主会场和视频会场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计划”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普遍认为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符合科技体制改革方向,也切合拔尖人才的科研工作需要,不仅将对我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实现“四个率先”目标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在国家科技项目管理和人才计划改革中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对我国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示范意义和带动作用。 

  以上是我的介绍。谢谢大家!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