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议 > 学术活动
中国农科院陈化兰教授到水生所进行学术交流
  文章来源: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4-04-23 【字号: 小  中  大   

  4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教授陈化兰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禽流感病毒的认知和防控”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14年第4期。 

  报告中,陈化兰重点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H5N1H7N9研究以及禽流感防控技术研究三方面的工作。研究发现,H5N1病毒和2009/H1N1病毒重组后,有可能产生多种对哺乳动物高度致死、高效传播的后代病毒,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极大;H7N9的人和禽分离株遗传关系密切,都能识别人类受体,禽H7N9病毒对鸡、鸭和小鼠无致病力,但在人体复制后可获得对哺乳动物(包括人)致病力增强的突变。更重要的是,有些H7N9病毒可在雪貂之间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陈化兰对H7N9的演变进行了科学预测,得到了一个不可能、两个很可能的结论:H7N9不可能和SARS病毒一样突然消失,H7N9很可能成为家禽的高致病性病原,H7N9很可能获得人与人之间的呼吸道飞沫传播能力,引起新的流感暴发。此外,在禽流感防控技术研究方面,陈化兰及其团队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其自主研发的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克服了制约我国H5高致病力禽流感疫苗研制的关键技术瓶颈,首次成功解决了水禽禽流感疫苗免疫的世界性难题,是国际上第一个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反向遗传技术流感病毒疫苗;研制的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首次实现一种活疫苗有效预防两种家禽重大烈性传染病,是国际上第一个实现生产应用的基因重组RNA病毒活载体疫苗。最后,陈化兰分析了免疫防控面临的挑战:一方面禽流感的高致病力和高度抗原变异性成为疫苗研制的技术瓶颈;另一方面,免疫覆盖率因养殖方式和禽种而异,不能确保所有家禽的免疫覆盖率都达到70%以上。 

  陈化兰自199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禽流感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国际重要学术杂志发表禽流感研究相关SCI论文50多篇;已获得6个禽流感疫苗新兽药证书,其中3个为基因工程疫苗;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被《自然》(Nature)杂志评选为2013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陈化兰教授作学术报告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