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议 > 学术活动
大气物理所在京召开2012-2013年度学术年会
  文章来源: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05-14 【字号: 小  中  大   

5月9日至10日,大气物理研究所2012-2013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蟹岛召开。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二十多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大气所部分科研人员、研究生近300人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年会开幕式由大气所所长王会军主持。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致辞中首先感谢大气所多年来对气象界所做的贡献。他表示,大气所每年一次的学术年会已成为大气科学界水平最高的研讨会之一,同时祝贺大气所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郑国光说,我们“气象人”的“中国梦”就是“气象梦”,即实现气象现代化,而这一梦想的实现需要依靠科技、人才。中国气象的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一些关键科技问题如动力学框架问题、数值同化问题、物理过程基础的科学研究、气象资料的应用问题、先进观测仪器设备研制问题等,为全面支撑气象现代化发展,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四项研究计划”,加快解决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引导气象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争取更大的成果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造福百姓。基金委的张朝林处长在发言中呼吁大气领域的广大科研人员积极申请杰青、优青、重点项目等各类基金项目,造就大气领域的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大气科学领域的发展。任小波处长代表中科院资环局表示,大气所立足于国家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紧盯大气科学国际前沿。希望气象局、高校等相关兄弟单位同大气所一起为中国的大气科学发展共同努力。

随后,符淙斌院士、丁一汇院士、胡敦欣院士、贺泓研究员、张明华研究员先后做大会特邀报告。首先符淙斌院士从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相互影响的可能过程、季风亚洲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的特点、气溶胶对季风亚洲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季风气候变化对空气污染的可能影响四个方面介绍了季风亚洲区域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问题。丁一汇院士作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因子的年代尺度演变及其对全球与中国气候的影响”的报告,介绍了近十年来全球和中国变暖趋势减缓与影响因子的演变,指出本世纪还将出现类似的冷期。胡敦欣院士做了“NPOCE(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计划及有关科学进展”的报告,介绍了“NPOCE”计划的产生背景、历史发展及最终目标,并重点介绍了“NPOCE”计划现已所取得的科研进展和亮点成果。贺泓研究员的报告介绍了非均相大气化学研究进展,并初步探讨了大气复合污染的环境效应。张明华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中科院地球系统模式的一些研究进展以及各分量模式系统耦合状况,提出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并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大会报告后,年会分为两个主题分会继续进行 ,两个主题分会分别为:“气候与天气”、“大气污染与环境”。

“气候与天气”分会报告分别由胡永云、杨崧、朱江、张人禾、杨修群及陆日宇主持。黄荣辉院士首先做了题为“关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气候学的研究”的邀请报告,该报告综述和回顾了近年来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关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TCs)活动的气候学研究进展及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提出今后有关西北太平洋TCs活动一些亟需进一步研究的气候学问题。吴国雄院士做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增暖之间的联系”的报告,该报告介绍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特征与青藏高原感热加热的关系,在数值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青藏高原感热加热作用是调控东亚夏季风活动的重要因子,从气候预测的角度说明了我国未来南涝北旱的气候格局受高原调控将发生改变。随后,中国气科院的张人禾研究员、中山大学的杨崧教授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江志红副校长分别做了“青藏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日变化气候特征及其成因”、“亚洲季风多尺度预报”和“中国东部城市化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模拟研究”。在10日的“气候与天气”分会报告中,青藏高原所姚檀栋院士做了题为“两大环流影响下的第三极冰川变化”的报告,指出第三极冰川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喜马拉雅山地区退缩和亏损幅度最大,高原腹地损失较小,帕米尔地区冰川近期呈现微弱物质正平衡,冰川萎缩幅度最小;同时,第三极冰川变化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近期季风强度减弱和西风环流增强导致了第三极冰川变化格局的空间差异。大气所所长王会军介绍了他负责的国家973项目的第六课题“我国旱涝、酷暑和持续性暴雪冰冻等极端气候的预测系统研制及预测效能评估”近期研究中取得的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管兆勇副校长、大气所副所长朱江以及来自其他高校和我所部分研究员均做了精彩的分会报告。本次年会“气候与天气”分会共有22个邀请报告,报告研究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台风气候学、亚洲季风、气候系统模式与气候预测、ENSO、暴雨预报、我国区域气候、土地利用气候效应等方面,同时报告的内容大多数都是针对全球的热点问题,全面展现了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学者的全球化视野。

“大气污染与大气环境”分会共进行了21个学术报告。首先,吕达仁院士的报告“气候、环境、生态与人类活动协同问题的思考”揭开了分会序幕,他从今年的霾问题说起,介绍了霾作为气溶胶的气候作用以及气溶胶-云-降水/水循环与人工影响天气等,阐述了该领域几个关键的核心研究问题,并提出了非常具有方向性、指导性的几点建议和思考。随后,围绕我国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尤其是近期越来越受关注的灰霾污染,来自大气所、中国气科院、中国环科院、北京大学、生态环境中心、清华大学的13位知名专家立足于自己的专长,先后做了十分精彩的报告,以观测、模拟的手段,多方位多角度揭示了我国大气污染特征尤其是灰霾污染新特点,阐述了其来源、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以及输送、沉降等,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及气候效应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初步控制策略。另外,化学所的葛茂发研究员、青藏高原所的马耀明研究员、大气所的傅平青研究员、徐永福研究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张兴赢博士、大气所的郑循华研究员、气科院的周凌晞研究员还分别做了“大气化学动力学研究”、“复杂地表地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海洋气溶胶的有机分子及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相对湿度在大气有机物光化学中的作用”、星载高光谱大气探测技术及其应用”、“通过改善农业措施调控农田碳氮气体排放——以北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例”、“大气温室气体及源汇示踪物联网观测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各自课题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并就相关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交流和探讨。

此次年会本着创新、协作、进步的宗旨,通过大会特邀报告、分会特邀报告、墙报、自由讨论的形式,充分展示了与会代表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国内外大气科学领域专家还对明年年会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设想, 如网上视频直播年会、举办研究生专场分会等。 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