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访谈 > 科学访谈
路甬祥: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4-12-22 【字号: 小  中  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两周年报告会上做"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的报告。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尊敬的路院长,各位院士、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由中国科学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六部委联合举办。2002年12月启动以来,巡讲团围绕科学发展历史回顾、科技前沿的热点探讨、科技伦理道德建设、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等五个方面的主题,面向各级党政领导、部队官兵、科研人员、大学学生等,在全国各地举办了99场报告,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两周年报告会,同时也是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的第100场报告,我们很荣幸请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作报告,我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全体师生对路院长的到来表示欢迎。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主持本次“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两周年报告会。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长):

  各位院士、各位同志,我感到非常荣幸在科学与中国科学论坛两周年之际,而且是第100场报告,论坛把这个机会留给了我,而且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进行,首先我向到会的各位院士专家、研究生院的同学和老师们问下午好,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以为这个概括是非常准确的。今年以来,我看到了许多国际组织的报告,包括国际科学院联合会,国际科学组织联合会的,第三世界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的报告,题目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主题几乎是一致的,就是要建设创新能力或者说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当然,有的是针对世界而言的,譬如联合国提出的千年计划,有的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有的是对某一个区域而讲的,就是欧美,也有类似的报告。今天的内容不光是看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而且还要从中吸取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今天要讲的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今天专家都在,可能我概括得并不够全面,请大家批评指正。第二,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从世界而言的。第三,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发展的政策。不光要看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也要看新兴国家,比如韩国、印度他们所采取的政策,那对我们也会有所启发和借鉴。最后想谈一点,对中国科技发展现状的骨架和今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如果要非常概括的描述,应该是新的科学发展、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愈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信息科技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信息科技发展的趋势不仅仅是向深亚微纳米方向发展,应该是说向微纳米方向发展,现在微纳米研究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不光是大规模集成,而是超大规模集成,继续发展。另外是网络化,不光是一般网络化,逐步走向宽带和网格化。网格和网络,网格还有区域性大量的资源,比起网络,来得更加有效。另一方面,网络逐步走向智能化,更好的来平衡安全跟效率的矛盾。

  信息科技将继续深刻的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比如说现代的制造过程,实际上已经是信息化的制造过程、网络化的制造过程、全球化的制造过程。譬如传统的服务业,无论是物流、旅游或者是金融等等,都已经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而且新的增值服务业正在兴起,我们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口当中,几乎每一个小时都离不开电子跟信息的服务,包括网络、手机,包括许多电子化的家用电器等办公设施。同时,信息技术的进展也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以信息为主导的新的军事变革,这一点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信息科技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的产业,改变人类产业结构方面,今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主要是增值服务,主要是全球化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以科技为主导的开发跟创新活动。在这样的时代,信息科技扮演着并且继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还会蓬勃向前发展。它的发展当然要依赖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的发展,也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但是信息科技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第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正酝酿着一些重大突破,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四大学科的融合,被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在今年提升为一个方向性的支持的重点。我个人觉得,还应该加上复杂性系统科学问题,因为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所关注的,现在不仅仅是还原、简化个别单元的归类,而且已经拓展到整体、系统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一学科的进展在生态环境、脑与认知问题、宇宙的结构乃至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如果离开复杂性系统科学的进入,也是很困难的。生物技术在解决食品、疾病和健康等问题上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重大进展,生物技术异军突起,而且是环境领域将发生重大变革。我以为不能够忽视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进展为未来人类解决可再生能源,为人类未来解决可再生的生物材料方面做的贡献。而且我认为,只有到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能源或者相当部分的能源跟材料来自于生物过程,来自于生物源的时候,生物经济的时代才能真正到来。原因我们讲一下,农业的产品产出如果只管人的温饱,它占据不了GDP很高的比例。医药很重要,但是光靠治病来支撑未来人类的经济发展也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真正生物时代的到来不仅有赖于生物对农业、对医药方面的推动,而且更有赖于对生物技术开拓未来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说,未来的人类可能要重新回归到新的阶段,主要能源和资源来源于的自然界,来源于生物过程。

  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环境修复技术,逐渐恢复较为健康稳定的地球生态系统。因为200多年以前,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开始是出现蒸汽机,机械动力代替人力资源,后来出现火车,出现各种各样大技能的机械设备,所以使得生命产生速度增快。我是学机械的,机械工程师在为人类创造财富、创造工具的同时,也对自然界带来灾难。后来又出现化学,化学家产生了许多自然所没有的物质,为人类提供纤维、提供塑胶,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也是造福于人类,但是很多化学过程又给环境带来污染。所以我觉得生物科学家也会面临很多挑战。除了对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还要有更多的人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研究生态环境的保护跟修复问题。现在在全世界已经有许多土地荒漠化了,有许多草原荒漠化了,有大量的水土流失,很多湖泊河流被污染,生物种群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如果人类再不关注约束自己的行为,研究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律,而且自觉地来保护跟修复环境的话,可能不光是寂静的春天,也有可能是死寂的春天。

  物质科学继续焕发新的生机,信息科技发展、生命科技发展,大家都同意,但是这两个发展,信息科技也是基于物质的,而生命科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而已。这种论点来看,物质科学始终是科学的基础,依然在焕发生机。微观物理学致力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理论,许多科学家为之奋斗了一百年。我想在新的世纪将会取得新的进展,宇宙学深入探讨宇宙起源和演化,特别是最近,又在暗物质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新的量子现象和规律不断发现,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材料分子尺度的设计和组装在许多领域已经成为可能。这种趋势将使得反映过程变得更加有效。这些趋势我想都为推动物质学科这一古老的基础科学不断的焕发生机。

  新的材料继续成为人类文明的基石。21世纪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和环境友好等特征的材料将会得到更加的关注。极端条件下的超级结构材料将不仅向着超高强度而且向着强功能方向和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纳米材料将会推动结构跟它的物理化学现状非同一般的材料出现,可能是整体的,也可能是表面的。国防隐身材料也将会从涂覆性涂层向复合结构、掺混材料发展。我们不光希望材料的使用性能要满足要求,而且还希望材料有可再生能力,而且材料跟环境是友好相容。

  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持续管理、环境健康和全球变化等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最近访问了英国,我发现岛国对全球变化的关注要远远高于大陆国家,日本很关注,英国现在非常关注,因为他们觉得全球气温每升高一度,国土资源就被显著的侵蚀。当然全球变化也同样会影响我们国家气候的状态,我们也非常关注,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境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高科技领域,而且环境技术已经从一般的领域逐步向着高技术领域发展,环境技术所采用的恢复手段、所采用的检测手段都是离不开物理的、化学、生物的或者综合的高级方法。自然科学从对地表浅层资源的探寻,逐步向深层发展,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地球走向空间,从注重矿产探寻走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结合。

  能源科学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节能技术及能源高效利用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再生能源占能源比重继续上升,我看到欧洲的能源发展变化,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当时全社会消耗能源的50%,有的国家甚至提到6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可观的数据。

  第二个趋势,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这是一个总体的判断。科技产业化的速度现在越来越快,过去讲从一个科学发现到一项关键技术发明,到规模的商业化过程,往往要经历半个世纪,几十年,后来变到十几年,像激光也要有两到五年,但是现在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恐怕几个月时间,尤其是在新兴领域,很快走向大规模市场,很快传播到整个全球。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当今世界科技,尤其是技术竞争跟创新的激烈程度变得前所未有,一项技术如果不能及时的被应用,它就要被更新的技术所淘汰,它在科学记录史上占据不了任何位置,如果一项技术及时得到推广应用,造福了人类,即便今后被新的技术替代,也已经为人类的进步发挥了作用,它将在记录在科学历史上,永远是有光辉的一页或者是一行或者是一段记录。所以我们中国科学家做科技创新绝不能满足于有所发现、有所发表,而真正要做到有所创新、有所贡献,也就是说要推向市场,完全产业化,当然不能靠科学家个人去完成,而且要有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去实现。

  科学技术呈现着群体突破的态势。无论是信息,无论是生物,无论是纳米还是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等,它都出现了新的同步发展的态势,而且它们之间创新突破往往是互相影响的、互相促进的,所以这也是一个新的特点。

  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快,新学科不断涌现。现在做每一项事情,生物学家做分子生物学工作离不开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帮助,离不开计算机专家的帮助,离不开仪器、高科技人才的帮助。做纳米科技也一样,它的研制、它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科学,局限于物理跟化学,同样也拓展到生命科学领域,拓展到生态环境领域,拓展到能源等方面的领域。所以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我们的科学家再不能局限于本学科领域方面单纯的研究,必须要注重跟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共同探讨、共同发展、交叉融合、共同合作。

  科技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

  第二部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是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变,极大地拓宽生产领域与对象,开辟了新的产业领域,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提高了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提高了管理、运营和交易的效率。推动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使人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信息化的生产方式不光代替了一部分脑力劳动,更重要的是原先封闭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全球化的、开放的生产方式,使得全球的每一个生产资源都可以被带动,被优化,被组合。我觉得这是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信息化、网络化推动着全球生产格局的形成,尤其是生物技术方面的进展,又不断创造出清洁、文明、无污染的生产过程,不光使得生产地更干净,而且使得生产过程当中消耗的能量跟物耗最低,使得生产出来的机器或者是产品对环境更加友好,而且这些产品完成了它的生命过程以后,它的大部分材料又可以被再生利用,它也不污染周边的环境。所以这些趋势正推动着人类的经济逐步向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向绿色经济方向发展。

  通过科技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把能源消耗比较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带动了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还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率先占据世界经济的头脑部分,这部分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部分,效益也比较高,利润也比较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在技术跟人才资源、经济方面的劣势往往能占据躯干部分,也就是传统产业的部分,能耗、物耗比较大,劳动力消耗比较多的部分,往往对能源和环境压力比较大的产业,有些被边缘化,既没有能力研究开发占据新兴产业,同时在传统产业转移过程中,又没有竞争优势,所以就被边缘化了。我们看周边和地球的南部,现在不少。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科技创新能力在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当中,它的地位往往取决于它的人才素质跟创新能力的强弱。所以我们中国当前经济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是主要所从事的还是躯干型的制造业跟传统的服务业。我们要从这步逐步走向有自己的自主技术、有自己的自主品牌、著名品牌,真正的从躯干发展到头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相信在座的研究生、同学们,等你们到了主导我们中国科技产业的时候,中国应该走到这样的阶段,但是这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科技推动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不断增加市场交换的内涵和规模,加快资本、人才、商品和信息流通的速度,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和结算方式,为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提供了崭新的手段,同时使各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配置,科技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的学习知识、欣赏艺术和享受体育方面的锻炼跟休闲,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激励了人的创造性的活动,使得家庭生活面貌也彻底改观。家庭的确跟社会紧密连接在一起,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并且科技也促进旅游、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方面的融合,真正使得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但是参与到全球的社会当中去。现在也出现许多虚拟世界的危机和新的挑战,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网络跟信息、科技推进人类生活改变的积极方面。这些负面产生的问题和形成新的挑战更需要我们关注和加以解决。

  同时科技发展也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它要求人们的知识结构由单一的专业性逐步转变为基础和综合型的人才,要求传统的常规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与教育。现在终身学习的概念已经风靡全球,现在的学习不光是研究生阶段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在一生当中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不断的学习新的能力,才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了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跟国家之间的教育差距,科技尤其是信息科技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因为知识和信息是完全可以同时被分享,而且不受分享人数的限制、时空的限制。这种与物质财富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科技也为文化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当然这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出现,使得世界上的强势文化可能更大力度的冲击弱势文化,西方的文化更加冲击我们传统的文化。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为传统的文化,为世界多元文化提供了走向世界的机会,问题就要看我们的努力。在这方面一些欧洲的中等国家也非常强调,比如说法国的希拉克总统,他始终认为网络经济的出现,不能成为法国语言、法国文化逐步消亡的理由。我想德国也有同样的看法,日本也有同样的看法,更何况我们中国,现在中国的文化,用中国语言的人口恐怕跟用英文的人口一样多,甚至还更多一点。所以我们中华的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在扬弃了它的糟粕部分,毫无疑问要发扬光大,而且跟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新时代更加灿烂的、充满活力的文化。但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与道德理念跟文化观念方面新的挑战,比如网络的出现,虚拟世界的出现,出现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比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包括干细胞技术的出现等等,也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跟当年试管婴儿出现的时候所出现的挑战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这些争论还在继续。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历史的发展,才会看到它最后对伦理道德方面影响的结果。

  纳米原来以为也没有发现有负面问题,后来发现也有问题,如果把药物纳米化了以后,就有能力穿透人的脑血屏障,而这些所包含的元素或者是材料集中在脑部,数量多了就会引起脑的病变。就有人认为,药物纳米化也要很精、审慎的从事。而且纳米也包括它的过程、它的产品更加微观化,不是用肉眼可以发现的一种趋势。这当然也有可能被滥用,侵犯个人的隐私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所以也是要加以考虑和深刻思考的问题。所以科技带来的当然是人类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但同时每一项新科技出现,尤其是影响广泛的新科技出现以后,它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冲击人类社会常年历史所形成的伦理道德规范。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的思考,认真的思辨,而且在实践当中防止负面的影响,同时也要逐步的发展我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因为试管婴儿当年出现的时候,宗教界反对的不得了,现在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了,因为这总体上还能帮助不能生育的妇女得到自己可爱的子女。

  科技还推动当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它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体力劳动会越来越少,而且由简单的、重复的脑力劳动也要减少,更多的人要从事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比如过去一般的会计工作很多可以被计算机自动程序所替代。而且企业也好,社团也好、国家管理也好,逐步形成网络性的管理结构,就是它的中间层不需要那么多了,管理学界在提一种扁平型的管理结构,这也是与信息结构出现所提供的可能分不开的。同时也推动社会的民主与法制进程。现在许多立法、司法的过程肯定要变得更加透明、更加公开、更加民主,网上有一个信息或者法院有一个案例,如果判断不对,很快就全知道了,甚至全世界都知道了,这就对当代的政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科技也改变着国家安全的格局,使得现代战争从机械化时代转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精确打击、光电、隐性、超限和新概念武器成为当代军事科技竞争的焦点或者是制高点,军民技术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单纯的军事竞争已经让位于政治、经济、科技与军事综合国力的竞争,使得国家安全概念有了新的拓展。现在的国家安全概念已经不是疆土的安全概念,同时更现实、更重要的是经济安全、生物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等等。疆土尤在,但是前面所说的安全都不存在的话,那这个安全也是形同虚设的,当然疆土安全也是不能否定的。

  面对新的世纪,世界各国都采取了许多推动科技发展的政策。第三部分讲一讲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发展的政策。世界各国尽管历史文化、现实国情、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种种差异,但是各国都在认真思考、部署新的科技发展战略,调整科技政策,高度重视科技发展趋势,重视对科技的投入。一个国家如果在科技上无所作为,不可避免的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等方面受制于人。

  现在看美国,它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每届政府力图保持其科学技术的全面领先地位,这在克林顿时代就写在了纲领上,在所有领域都要保持领先地位,这是它的愿望,但是能否成为现实还是有疑问的。重视科技发展,制定新的科技政策,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出台科技计划。美国科研方面的投资已经超过了2200多亿美金。同时在克林顿时代,著名的国家基础信息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纳米创新计划,不仅对科技,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布什时代,注意力由于9.11原因转移到了反恐上,在科技政策上更多的关注本土安全跟所谓的国家防御问题。但是他也提出生物探空计划,希望经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把人送到火星。我现在还没有想清楚这个计划真正的科学意义和直接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我也请教了一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和西方著名的科学领导人,他们也很难回答,但是这个计划已经逐步在付诸实施。这个计划对其他方面的带动作用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也表现了人类探索星空、探索空间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豪迈气概。欧洲科学家也说,让美国人上火星吧,我们留在地球上。我相信他们以后也不得不去参加研究。

  重点扶持航空航天科技、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技,同时也关注能源、战略能源和环境科技的发展。提出了若干重大国际科技计划,比如国际空间站计划、星空探测计划等等,这些计划的后效究竟如何还有待观察,大幅度的增加了对国家安全和国防科技的投入,同时支持民用工业技术创新。克林顿时代为了重振制造业,投资建了近千个制造科技发展中心,看来是有效的,不光是在美国有效,对欧洲制造业的重新崛起也很重要,使得美国的汽车制造业重新夺回了一部分市场。现在又进行第二轮制造业的向外转移,不断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前进的过程。当然美国是超级大国,希望全面领先。

  日本的提法是将科技创新立为国策,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力图告别“模仿与改良时代”,力争由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转变为科技领先的国家。这两年诺贝尔奖的态势也给科学界和政府正面的鼓励。单纯投入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也有许多教训。它取得成功的知识源头往往来自于美国、来自于欧洲,第二,有一些判断,由于基础研究的功力不够,往往没有走对路,损失了时间,最典型的就是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日本选择了模拟电视,现在看来是失败了。包括无线通信也这样,也走了一些弯路,在体制和模式方面走了弯路。日本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投入,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启动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确定政府未来五年的科技投入将增加到2400亿美金。日本的科技投入政府投入只占30%,如果这样推算的话,未来五年的科技投入要高达8000亿美金的数量。同时提出21世纪初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强化了科技领域的竞争机制,加大了对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它的基础设施投入,我看力度已经超过了欧洲,同时有一些领域可以赶上美国。比如日本的同步辐射装置,应该说现在是世界上最好的。还有在横滨建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基地,实施的质跟量在全球都堪称一流。可见日本政府对未来竞争要依靠科技的深刻理解跟迫切的程度以及所下的巨大决心。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培养和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进入日本的科研机构或者是大学。过去日本是比较封闭的,不光是粮食不愿意美国粮食进去,人才也是,短期他欢迎,如果真正的长期在那儿工作,他也不欢迎,现在态度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日本财务大臣下的政务司官退下来以后,他受日本政府的委托,要在冲绳建一个全球研究生院,号称要发展到十万人,要从全世界吸引优秀的人才到那里去做研究和攻读学位,日本政府愿意用很大的资金来支持他。因为在冲绳是没有地方打工的,出来就是海滩和美军基地,如果要搞这么多的研究生,只能日本政府来补天眼。我很怀疑它的成功机会和可能性,但是看来他们要实施。

  我记得在1989年以前,日本前科技与教育大臣曾经跟我讲,日本政府只是一个计划,十年要吸引十万名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后来据说这个计划没有完成,大概一半还不到,主要原因是社会不够开放。另外,文化对其他文化背景的兼容还不够。当时没有9.11,美国签证相对比较宽松,他当时目标没有说主要吸引中国,客观是希望十万人当中的50%或者60%从中国来。这也说明一个趋势态势,日本这样的国家,它岛国文化比较强的国家,现在都希望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为他所用。

  欧盟力图建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经济组织。各成员国认为,欧盟应该有统一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政策。欧洲国家不仅成为强大的经济板块,而且希望有统一的、自主的创新能力的科技板块,来支持它的经济发展跟安全。2002年11月,欧盟正式启动第六框架研究计划,整合欧洲的科研力量,确定信息科技、纳米科技、航空航天科技、食品安全科技、资源环境科技为优先领域,支持跨地区、跨领域的研发活动,特别是联合企业的研发活动,建立欧盟的研究区,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流动,加强对科技的投入。老欧盟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要达到2%,新参加欧盟的国家,现在是1%到1.5%之间,号称到2020年,欧盟国家在科技投入方面比重会占当时GDP的3%,甚至更高。科技如果落后就意味着失去经济的竞争力,失去欧盟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俄罗斯力图重振科技大国雄风。俄罗斯将发展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列为国家科技政策支持的首位,政府加大了科技投入,加强了国家调控、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发展科技创新队伍,通过专项行动计划,支持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大力支持先进制造技术、信息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我今年夏天访问俄罗斯,接触到俄罗斯科学院的高层领导,因为我从他们的院报上面看到了俄罗斯政府对加强科技方面的一些表述,我向他们表示祝贺,俄罗斯科学院将会很快的走出暂时的困难,重振科技大国的雄风。我说我们有很多方面要向俄罗斯科学院学习,过去学习很多年,以后有机会再学。但是他们高层领导当中有一位跟我讲,他很担心,俄罗斯政府是否能坚定不移地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他说我们国家资源那么丰富,尤其是石油资源那么丰富,政治家们慢慢觉得搞开发能源、开发资源反馈来的快,科技的效果比较长远。我跟他说,不太可能吧,俄国对科技重视,包括前苏联,是有传统的。而且重视科技的文化是渗透在俄罗斯整个民众之中的。我相信俄国的政治家也是有远见的。他回我一句话说,但愿如此吧。我跟他讲,我们国家现在比较重视科技,我当然也说,我们重视科技,对科技的理解,我们民众对科技理解的程度可能不如俄罗斯民众,还要我们努力做宣传,努力在科学创新上做贡献,真正的显示科技对经济、社会的不可替代的推动力,才能使社会更加理解科技,更加依靠科技,因此也能更加自觉的投入科技。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有这样的担心,有这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总体战略上,俄罗斯所阐述的战略是毫无疑问的,还是要重振科技大国的雄风。因为光靠卖资源,看来是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看一下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韩国也雄心勃勃,力图成为亚太地区的科学研究中心。1997年,韩国政府制定“科学技术革新五年”计划,增加科技投入,提升韩国的科技实力。1998年,韩国政府发布“2025年科学技术长期发展计划”,力争2005年科技竞争力达到世界第12位。我觉得这个还是比较研究实际的。我们要注意在1997年是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是韩国经济受到重创的时候,它的政府承载不改依靠科技的决心。韩国政府确立了科技政策,调整思路,中心创始,重视产业化,重视协调、竞争和均衡发展。确定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环境科技为重点领域。而且这几年看来是真正有效果的。不久以前,科学院有一个团去访问韩国,也参观了三星电子,三星电子是474亿美金,比日本的三菱、SONY等要晚起的多,但是它的创新能力令日本和飞利浦、美国GE、摩托罗拉感到很大压力。三星电子很自豪地说,我们在三个方面做到第一,一个是大屏幕的液晶显示。第二是高密度的存储机。手提电脑要用,数码相机用。还有CDMA,无线通信也是第一。这个我不敢完全苟同,但是它是属于第一方阵的。这家474亿美金的三星电子,每年的科技开发投入是30亿美金左右,超过了科学院总的投入。它还注意吸收国外许多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就在我们访问三星电子过程中,它事先已经在中国各地做了调研,跟科学院签订5—6个联合实验室的协议,它看到好东西就跟你签合同,然后投点钱,想分享这个知识成果。我就很担心,我担心什么呢?因为知识产权是有保护的,这无所谓。担心是它的转化能力比我们好,体制比我们要来得有效。所以我们的科学发现,我们的前沿成果到后来真正转化成规模产业的,可能跑到韩国去了,这当然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一个贡献,但是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加快研发工作的改革,要更好地跟产业结合。因为韩国这样的国家,它的战略跟日本有一点差异,它的国内市场比较小,一共是4千万人口,而且它是后起。它的立足点就是自主创新,提高竞争能力,然后来到中国,开拓中国市场成为它的主要战略。它想得比较开,工厂建到中国去,研发机构有一些也建到中国去,紧贴着你发展。我们在合作当中要不断的改革和优化自身。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现在已经有十亿人口,它也有两弹一星,也是一个核国家。它力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实现大国梦想。2001年,印度政府制定了新的“科技政策实施战略”,支持空间科技、核技术、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海洋科技的发展,确定纳米材料和碳化学、光化学、神经科学、等离子研究、气候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等重要基础研究领域。确定生物有害物的控制,生化肥料和水技术、自动化技术、并行计算机、新材料、飞机导航系统、微电子学和光子学等为重点应用技术领域,计划未来五年政府的科技投入翻一番。印度最突出的就是软件生产技术,现在排世界第二位或者是第三位,大量的接收西方发达国家的订单为主,但这也非常成功、非常了不起。它在基础科学方面也有很好的基础,物理、化学,早年拉曼光谱仪获得了诺贝尔奖。近几年又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航天技术跟原子能技术,这也是有潜力的发展中大国。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国家发展程度跟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但是重视科技、投资科技,要加大科技,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选择优势领域,这一点都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下面讲一下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科技的现状,我以为整体科技实力获得显著增强,中国科技为经济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一定要追究我们比印度强还是印度比我们强,我觉得很难下断语。比如软件,目前为止,我觉得印度比我们强。但是计算机硬件,印度也承认,中国比印度强。两弹一星,我们也比他们早上天。载人飞船,我们已经上去了,他们没有。现在探月飞行,两国有同样的计划。但是有一些技术研究领域,我看印度不差于我们,某种程度上,可能他们没有十年动乱的冲击,比较连贯。另外这个国家开放的时间比我们长,而且又是英语国家,所以跟发达国家科技交流的历史和延续性相对比较好,这些都是他们有优势的。但是从科研人员的总量,从一些重要领域的科技发展看来,我觉得从总体而论,我们在经济上、科技上都应该在他们前面。我们经济人均收入,现在是他们的一倍。改革开放之初是一样的,我们比他们低一点,现在我们是1千多美金,印度大概不到500美金。所以从国力、从经济、从科技发展来看,我们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

  原始创新能力呈现上升的态势。现在我们国家在SCI发表的文章,在全世界已经到前6位了。纳米领域去年公布的材料,我们仅落后于美国。今年前半年有一个材料说,我们发表的文章比美国还多。数量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质量。但总体上我们呈上升态势。高科技产业发展也非常迅猛。高科技的增长力基本上是国民经济增长力的2—3倍。出口增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增加速度更大,每年增加60%,甚至成倍增长。当然出口增长部分有相当多的是国外投资在中国办的高技术企业。R&D投入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占GDP的比例在发展中国家是领先的。一般像印度、巴西的水平已经是1%左右,我们已经到了1.36%。出现了一大批技术水平较高、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比如华为的路由器。在社会发展中科技支撑相对薄弱的局面正在得到逐步扭转。所以总体上我以为我们科技的发展态势是好的。

  科技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创新体系稳步推进,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构筑的研究开发的新格局。市场配置科技资源作用逐步体现,国家科技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现在包括国家的资源,多数是通过竞争手段来配置,有的是引导,产学研结合去实施。而且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技术开发的主体和技术投入的主体,企业投入已经超过60%以上。也有人说企业投入有水分,属于技术改造,不算R&D,我请教了外国的专家,每个国家都有水分,问题是水分有多少。因为企业的投入,往往很难区分技术改造、工艺流程创新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当中的比例。结构调整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包括科学院中央支持下,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试点,200个应用型研究所转制,教育部推出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学,地方政府加大了科技投入,建设地方的创新体系。中央最近两三年又加大了对工业研究机构,比如农业、卫生、防御等方面的投入。所以科技体制改革,我理解到了90年代后期,已经从拨款制度的改革,个别单位的体制、机制调整,进入到建设一个面向未来的创新体系的整体发展阶段,这对长远发展是很重要的。

  国家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今天要特别透露给大家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将要在本月25日下午3点正式点击启动。这个项目总投资12亿人民币。

  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创新队伍不断优化。各项人才计划等为科技人才,特别是为中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包括年龄结构、学科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然,还要看到队伍的优化还有一个过程,某一些交叉前沿学科缺乏带头人。而且有高科技素养的技术资深人才骨干也不够,包括生命科学,必须要有生命科学家,也必须要能够提供实验材料的,比如像斑马鱼、小白兔等实验动物规模饲养的技术专家。同时也要有种子资源保护、天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人才,要有科技资料库、信息网络、信息服务方面的人才。同时还要有仪器和仪器管理维修方面的技术人才,在这些方面,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我们还很薄弱,不配套,所以造成创新的效率受到影响。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才断层困难现在基本上克服过去了。企业的研发人员已经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留学人员回国数量持续增加,很多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的骨干力量。有的进入研究机构和大学,更多的是回国创业或者进入高技术企业,成为高技术企业的科技骨干或者经营骨干。有许多高科技企业就因为有人才、有市场,在短时期内迅速成长为上市公司,甚至成长为世界上逐步有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

  开始涌现出一大批重大的科技成果,譬如空间科技方面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虽然我们比美国和俄罗斯要来得晚,但我们也是完全独立完成的。要完成载人飞船的发射到安全准确的定点返回,这表示我们的空间技术已经到了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不光让全世界华人为之振奋,一些发达国家的首脑也专门为这个事打电话向中国的领导人祝贺,所以大家还是很看中的。美国人在空间技术方面对中国已经收紧了,因为他听到中国人的脚步声了,他要收紧一点。应用卫星和应用小卫星这两年不断成功的发射,水平越来越高。双星计划被中国科学家提出,欧洲人主动欢迎接纳了一个空间合作计划,说明我们的空间科技水平的确在上升。另外,探月计划已经在启动。

  信息科技,我们已经研制出先进的CPU芯片,研制出许多重要的应用芯片,逐步的结束了中国计算机跟中国的电子产品无芯的历史。我们已经有能力研制超级的大型计算机。联想的升腾、曙光的服务器都曾经排位到世界的前5位和前10位。它也是中国科技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能做超级大型计算机的国家,在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和俄罗斯。而且欧洲、俄罗斯也不太行,最近没有什么在前列的,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现在中国也挤入了超级计算机的俱乐部。

  智能路由器,我们也有一个标准,是GDTMA标准,被世界通信组织接纳,成为国际标准的候选标准。

  生命科技方面,比如双系杂交水稻,继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亩产可以达到880公斤,而且稻的质量比杂交稻还要好。水稻基因图谱是中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并且首先发布的。生物芯片也不断有成果推出,新的药物平台在上海已经建立起来。

  能源科技,比如煤合成油,无论是一次直接合成的,还是两次合成油技术,中国科学家都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小规模实验,都要进入到中等规模的中实验阶段。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核聚变研究也取得了成果。在资源环境方面,比如西部环境治理,黄土研究,刘东生先生在这方面获得了世界级的大奖,因为世界上过去研究古气候变化主要是靠两极和分布在地球各处的冰川,以及海洋的珊瑚礁,黄土是中国独有的材料,中国科学家通过黄土进行研究,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

  在新材料方面,中国研究的光学探测晶体、闪烁晶体已经成为世界上探测晶体的主要供应者。稀土永磁材料,我们跟日本发展的最早,而且都已经规模产业化了。高温超导体研究工作方面,赵忠贤先生领导的小组,曾经在世界上取得领先的地位,现在已经发展到除了技术发展,探索新的超导材料以外,现在正在开展超导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基础科学,比如数学机械化,量子科学,我们在五个量子纠缠态方面取得了领先成果,这也是科大年轻教授完成的。在化学、古生物、光合作用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比如古生物研究,欧洲跟美国,包括日本科学家跑到南京古生物所、北京的古脊椎所进行研究。还有就是光合作用,蛋白质晶体结构,只有少数国家、少数的科学家团组能为之。第一组蛋白质解读的科学家,我记得是三个德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来一个还被挖到美国去。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虽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虽然科技体系改革创新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相比,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我国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能力还不够,能够总揽全局的战略科学家和能带队攻坚的领衔科学家仍然不足,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矛盾依然突出,几千年封建小生产意识与传统教育观念的残余仍束缚着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的发展。我们觉得现在科学家的创新激情被鼓励起来,但是大部分还是几个教授带研究生在做,学科之间的合作,打破部门跟研究所体制的阻隔,真正开展国际国内的大合作,做比较重大的科技创新科学家还是比较少。我们觉得除了我们投入需要增加,体制要改革以外,文化上也依然存在一些状况。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工业的大生产积累的进步,信息的革命,全球化,都无时无刻的在改变着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所以欧美科学也由当年的自由探索为主研究发展到既有自主探索研究,同时又有跨学科交叉,有重大科学目标或者是应用目标的大团队的合作,与目标引导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这种研究不光是因为生产力发展,经济力量提升的原因,也有规模化、现代化的生产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对科技方面的影响的结果。

  第二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够注意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做原始性创新,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质疑的精神,而且要有勇气挑战固有知识。固有知识固然隐含着真理,但不是全是真理,它是相对的,还可以再完善。

  古训当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诲,但是也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激励,但更重要的是对老师尊重和继承,而现代科技所需要的文化是要尊重长者、尊重老师,同时又要在学问上、在学术上超越老师,老师更应该鼓励学生超越自己,科技才能前进。西方也有一句名言,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也就是说他尊重老师,但是一旦在真理上跟老师有意见冲突的时候,他不让步,还是要跟老师争辩。我们的人事制度又长期的存在近亲繁殖的现象,就是老师的学生留在同一个研究组里,有的甚至是几代同堂。几代同堂乐融融,但是晚辈就不太好说话。有的老师很开明,这样好一点,但也有顾虑。有的老师年纪大了,又不太开明,使得下面儿孙辈的很难跨越。老师从事的领域不能突破,只能在这个领域去做,不要弄到其他领域里,这些情况都有碍于我们创新发展。这是文化层面的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也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机制跟制度层面,我们想逐步的改变这种状态。比如说有没有可能一个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不要直接留下来,在本所做研究人员,至少出去转一圈再回来,到外面可以看看其他学派,看看其他学问怎么做。我了解到,有许多国家,包括欧洲的、美国的一些好的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大国,但有类似的经历。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和外延扩展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体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真正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

  这些判断大家可以讨论是不是准确。为了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当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在科技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发展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系统研究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所面对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所立足的根据都是需要科技支撑,需要技术的支撑。科技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科技发展观。科学的目的是什么?技术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老问题,但是客观事实当中,有的时候往往被模糊。比如科学的价值,我想应该认识客观规律,坚持客观真理,创造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个理论和方法也要受实践的检验。但往往在实践当中,做科学的人往往陶醉于发表文章,尤其是Science和Nature的文章。发表文章不是实现科学价值的根本度量,它只不过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要真正实现科学价值,还要你发现的科学真理被科学界接受,被社会接受,受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实现科学价值,否则文章就文章化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但也不能不看,毕竟它是一个中间过程。首先是你做的工作,国际科技界检验,觉得这个文章比较有意思,大家看一看。但是我们心中要明白,这不是根本的科学价值所在。有些技术不是简单发表文章,作出专利就可以来衡量的。

  第二,编制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使我国的科学技术真正走在前面。精神是来自于邓小平理论,从总体上部署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规划我国科技总体布局和体制机制改革,突出重点,优先部署,集中力量,力争取得重大突破,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加对科技的投入,企业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明年春天会公布,这对中国经济发展会起到历史性的作用。

  第三,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或者提高我们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效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国立研究机构与研究性大学的骨干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和资源配置制度,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强自主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前一段时间有争论,说究竟是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还是自主创新为主,看来两方面都不能偏废。作为后发展中国家,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这肯定是一个愚蠢的方针,必须要开放,要消化,要引进,要吸收人家的技术。但是不是照搬照抄,简单模式创造,要消化吸收。我们认为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但是当前突出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要加强。最终出现跨越式的发展,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些科技与产业制高点,我们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在所有领域都占据领先地位,我们作为发展中大国,又是发展的初级阶段,只能有选择的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密切产学研之间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中间也有辩论和争论,一种意见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另一种意见认为大学和科研机构,包括科学院,在国家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很重要。现在看来,只讲一句话不完整,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是在现代社会,有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家研究体系的条件下实现的,大学跟国立研究机构源源不断的为企业提供人才,提供新的科学知识,提供前沿的技术源头。因此,企业有可能利用它面向市场,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动力,成为工艺技术跟产品技术投资和开发的主体。所以恐怕要讲两句话,一个是要密切产学研之间的结合,充分发挥国内研究机构、研究性大学的骨干作用,另外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才比较完全。否则企业创新也会感到后劲乏力。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文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因为科技创新肯定要以人才为本,无论是做科学还是做技术,我们要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专家和遴选科学家与工程师,善于攻坚,能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创新团队,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树立科学得失节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我们要坚持以爱国奉献、创新为民为宗旨,倡导解放思想、求真唯实、科学严谨、协力创新、力戒浮躁,专心致研、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我们不能学美国的办法,美国的办法是豪华的医学,铺张的研究,合理的配置资源,同时每位科学家都要珍惜有限的资源,开放合作、自主创新的学风和工作作风。要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责任,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和良好风尚,科学只有为全社会所掌握,才能为全社会所理解,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科学才能转化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历史机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持续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动力。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两周年报告会会场。

  白春礼:

  刚才路院长阐述了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阐述了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介绍了美、欧、日、韩国、印度科技发展的政策,同时针对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措施和建议。

  提问:

  尊敬的路院长,您好。我听了您的报告非常好,其中谈到了科学技术作用对经济社会的重大作用。我们培养的是工程性和实用性人才,我们跟工业界和企业界联系比较多,现在有很多普遍反应,企业里面的科技部门有一种倾向,叫科技完美主义,他设计的产品和从事的项目,特别希望把功能做得很完美或者应用一些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去完成他的产品,有的时候,这样的工作成本比较高、时间比较长,整个投入比较大,和企业的商业目标产生矛盾,有时候这样的人员被企业界慢慢的淘汰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您有什么样的看法?非常希望听您给我们科技工作者和年轻的学生、教育工作者一些建议。

  路甬祥:

  这是企业以外的研究机构,包括大型研究的弱点问题。大学和独立研究机构追求的是科技创新作用。Natrue、 Science,这是本领域最热的刊物,而不关心自己发明的技术或者新发现的现象能够更快的找到应用,找到市场,转化成为产品。而企业恰恰相反,它关心的不是追求文章发表的多么高级,主要是对企业今后的竞争力有没有帮助,对企业的运营有没有帮助。其实企业是把知识变成钱的机构,而大学跟研究机构是把钱变成知识的机构,我们要把这两个机构紧密地联系起来,把钱变成知识以后,迅速地能够由企业为主,把新的知识再开发成为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创造出更多财富来。国家税收增加了,经济发展了,科技投入也会增加,形成良性循环。否则这个纽带被切断的话,形成不了知识创新。这是我们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科技改革想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背后又隐含着科学家、工程师,无论你在大学工作还是在企业工作,你有没有真正的理解科学的价值跟技术价值,如果一个人真正理解了科学价值和技术价值的话,他不会受体制上的局限。比如他在大学里有一项技术发明,它的技术价值就在于应用,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个人如果在大学里边做,他一定会把发明交给企业,让企业开拓市场。如果他认为交给企业不放心,不如我自己做,他会辞掉大学工作,创办一个企业去做这个事情。但是问题我们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人太少。多数人喜欢原来的环境,觉得创新、创新再创新,文章发表再发表,应用不够。我觉得你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后的创新还是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要让企业成为扮演技术创新的主体,才能真正把知识创新的成果重新变为更多的财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中国科学院网站“科学在线”在“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两周年报告会上做图文现场直播。

  提问:

  今天听到您的报告感觉很有启发,实际上从1999年开始,为了兴旺科学院的科普职责和使命,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络院的研究所开发了科普网站,通过5年的建设发展,40多个研究所建了60多个博物馆,网络用户受众达到3000万,我们非常感谢这些研究人员和我们一起合作。而您是我们顾问委员会的委员,也非常激励我们这个网站的科技人员。在我们工作中发现,科学院首要任务是科研,这些科研人员参加到科普中有一定的困难,实际上网络有一个特点,能够很快的、及时的把科研的进展情况传达给公众,包括科学院的创新成果,以及很多项目为什么立项、于国于民的重要性。对于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参加科普工作有什么样的激励措施?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希望得到您的一些建议。

  路甬祥:

  你这个问题我想过,但还不能回答的太让你满意或者很简洁。从大道理来讲,科普工作是每一个科学家的责任,特别是年轻科学家,他有责任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写成通俗的读物。在精力旺盛的年轻时期,比较专著于研究工作,对科普工作没有像年长科学家那样重视和有兴趣。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引导。第二方面,还要有一批比较专业的科普工作者,比如搞图书、情报、杂志出版的,专业杂志出版不算一般的科普,算科学传播的问题,我们现在鼓励科学院的科学杂志社,因为我们有200多种杂志,希望每一份比较高水准的科学杂志都能同时带一份普及型的科学杂志,这样使得新的科学知识的传播跟科学普及工作能够同时展开。第三,网上科学博物馆还是很有影响的,发展很快,有时候我也上网看,这个工作还要长期坚持下去,因为这对中国的青少年,对中国的学校教育,不仅是大学,尤其是中小学,可能影响是很深远的。我觉得是不是还要发展一些科普方面的软件开发工具,把世界上的科普资源能够有效地连接起来,或者有效的转换和重新编辑,成为中文读者或者国内读者更加容易接受、查找、阅览的机会。这方面可以向发达国家了解一下,在科普激励方面、社会科普职能方面起什么作用。从我了解来看,科普工作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市场经济国家,并不完全都是无偿的义务行为,它也有相当部分是有出版社出版企业、媒体所承担起来的。所以恐怕也要思考我们的科普机制,一方面要提倡科学家的科普责任,另一方面要鼓励以科普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业、传媒产业的发展。只有这两方面同时进行,我们13亿人口或者更广大一点,中国的科学技术更多为公众和世界所了解。谢谢。

  提问:

  您在报告中提到,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应用学科将会发挥主导作用,您怎样看待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发展的关系?请您对现在社会上,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在选择专业上的重工轻理的现象。

  路甬祥:

  我前面已经讲到了生物信息和应用科学,物质科学依然充满了活力,而且物质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它始终是实验科学的基础,或者说自然科学的基础。信息也要通过物质来传递,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微纳米,包括网格技术,哪一个可以离开物理,微加工的过程当中也离不开化学。你如果是学物理的,也不要看人家信息和生命科学很热门,你一定要转移到热门领域去,物理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至于理工的问题,我是学工的,我没有感觉中国是重工轻理,我觉得理也是很高尚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工主要是用应用规律去创造工具,去造福人类,是应用性的。这两方面主要看你的兴趣和爱好,看社会可能所提供的机会以及你碰到的机会来选择。但是的确存在一个问题,现在学理的、学工的,聪明人比例比我们那时上大学减少。现在不是这样,我问我儿女辈的,有一时期考建筑,现在就是金融、国际关系等等。国外也有同样的情况,好在我们人才多,大学生多,现在在校有2千万大学生,理工的比例虽然下降了,总体上还是可以找到好的人,矛盾没有像一些中小国家那么突出。我不是过于悲哀,为选理工比例人数减少而悲哀,过去不太重视人文科学,对国家发展也是不利的。我们看前面讲到的许多问题,包括经济发展,现在要实现什么科学发展观,要创造和谐社会,又要人与自然协调,哪一个重大问题单单靠科学家、工程师能解决呀,都解决不了,解决不完全,还要有社会科学家,要有立法、执法、司法、工商贸易,搞企业经营管理的都来参与,这个社会才能发展。所以一个时期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人多一点,也是自然的,但总要有一个适合的比例,这个比例只能靠人才市场调节为主。因为我过去也相信,教育部可以指导、可以规划,看来要四五年的时间来预见人才市场的需求,国外也不行,它有一本书,家长选、学生选,这个还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偏差。多做一些预测估计,发表一些非政府的,特别是多元的研究报告,给家长和学生一个全面的信息,使得他们选择的适当一点,但是完全做到跟未来社会需求一致,看来不太可能。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