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光明日报】大国重器“寰”:模拟地球 推演未来

2021-06-17 光明日报
【字体:

语音播报

地球模拟实验室

“寰”计算机硬件平台“硅立方”展示图

地球模拟实验室“寰”于2021年将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初步建成

  2021年,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EarthLab)即将建成。这是我国的又一项大国重器,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数值计算,能够重现地球的过去、模拟地球的现在、预测地球的未来,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地球试验”。这一大国重器也将在碳中和、气候变化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1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立全国首家从事碳中和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这一设施必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学路径和科技支撑。

  什么是地球系统模拟实验室

  地球系统模拟装置,又称地球模拟实验室。《巴黎协定》中提出的无论是1.5℃还是2℃温升目标,均是基于地球系统模拟装置计算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将模拟的“地球”放进实验室里,看看在不同二氧化碳排放量造成的全球变暖下,“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响应程度如何,最终确定一个合适的温升目标。注意,这里所说的“地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地球,而是一个基于各种物理数学方程的数字化地球。

  地球上气态的空气、液态的江河湖海、固态的山石冰雪、不断演化的生命体……这些纷繁万物,可以简单地归为五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千百年来人们感受着各个圈层中物候变化的同时,也在对自然界的经验进行总结。基于科学的进步,我们已经能够总结出一部分自然变化的物理规律,并用数学公式将其定量地表述出来。进一步将这些数理方程编写成计算机代码,就得到了对应于各个圈层的代码集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模式。例如大气模式本质上就是大气运动方程、连续方程、热力学能量方程的代码集合。

  由于自然界中万物息息相关这一特性的复杂性,人们无法一次性将所有圈层的数理方程囊括在一个代码集合里。为了简化问题的求解,人们首先构建起描述单个圈层的模式,再通过“耦合器”将各个独自运行的模式有机地联合在一起。耦合器就像一个庞大工厂的交换车间,其中进行着各圈层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从而把大气、海洋、陆面等模式耦合起来,在最大程度上模拟出自然界的演变过程。

  得到了这个数字化的“地球”后,输入某一时刻的观测数据,在超级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数值计算,我们就能够推演地球不同圈层的变化,由此重现地球的过去、模拟地球的现在、预测地球的未来,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地球试验”。

  “寰”的优势

  我们已经知道,现实中的地球是一个各圈层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各个圈层中包含了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因此一个地球系统模式包含的圈层数目以及描述各个圈层中自然过程的完整度直接影响着其模拟结果的真实性。国际上数值模式的发展正处于从气候系统模式向地球系统模式的过渡阶段,前者仅考虑大气、海洋、陆面等气候系统各圈层的模拟,后者则进一步考虑了碳氮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对各分系统之间的耦合要求也相对更高。

  作为综合国力的体现,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研发自己的数值模式。例如,正在进行中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就有来自全球33家机构的约112个气候模式版本注册参加,其数量为历次之最。虽然目前国际上已有如此多的数值模式,但它们绝大多数仍是气候系统模式,仅有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提交了地球系统模式,其中就包括了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研发的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0。值得一提的是,CAS-ESM正是地球模拟实验室“寰”的核心模式软件。CAS-ESM2.0在CMIP6对比试验中表现优异,对全球植被指数、总初级生产力等指标的模拟位居世界前列。

  “寰”坐落于北京怀柔科学城,是一个以地球系统各圈层数值模拟软件为核心,软硬件相适应,规模及综合技术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的专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的建设内容不仅包括主要的地球系统模式数值模拟系统,还有区域高精度(空间分辨率1-3公里)环境模拟系统,超级模拟支撑与管理系统、支撑数据库和资料同化及可视化系统,面向地球科学的高性能计算系统,以及配套的土建设施。“寰”建成后可为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范式。

  作为全球地球系统模拟装置的后起之秀,“寰”采用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模拟软件系统,有完整、自洽和严谨的全套动力、物理、化学和生态过程,分辨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在进行多圈层耦合时充分考虑了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远的未来,“寰”还将进一步耦合空间天气、大陆冰川和固体地球模块(如地球板块移动及其引发的地形变化、地震、火山爆发等),地球系统模拟将扩展到临近空间和固体地球领域。

  除了软件的支持外,如果没有相适应的计算机硬件相匹配,那所有的试验都将是纸上谈兵。全球尺度的模拟实验,是一项具有宽广时间尺度的超级计算工程,“寰”采用的国产芯片为超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提供了超给力的算力支持。专为“寰”研制的“面向地球科学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具有不低于15PFlops的计算峰值,其1分钟的算力相当于全球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4年。整个系统共有3000多个水冷计算节点,相互之间采用HDR InfiniBand高速网络连接,带宽高达100Gbps。此外,“硅立方”数据库拥有80PB的存储空间,可以装下约13个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数据,用来保存各个圈层的观测及模拟资料。

  大国重器,剑指何方

  在“碳中和”路线下,我们将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各种节能减排技术,减少碳排放,同时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等“固碳”途径,促进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吸收,最终使得CO2的排放量等于吸收量,即实现碳的“净零排放”。

  对温室气体核算、未来升温预估均需要包含完整圈层的地球系统模式的模拟研究作为支撑,而这正是“寰”的优势所在。“寰”能够更全面地考虑地球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特别是与地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相关模拟及其与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生态—气温—二氧化碳浓度—碳排放量”的清晰关系,从而减少1.5℃温升目标与碳排放量关系间的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过去三十年间有关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对人类生活影响的报道不断增加,这些事件包括强台风、高温、暴雨、干旱、和寒潮。这样的极端天气事件的空间尺度是几公里,时间尺度在几小时内。要想准确捕捉这些天气过程,就需要提高模式的空间分辨率,但也意味着必须承载随之增加的庞大计算量。配备高性能计算机硬件的“寰”建成后,给准确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提供了可能。利用更加精细和完善的地球系统模式,“寰”能够捕捉更全面的预测信号,以提高我国防灾预警水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多种污染问题随之产生。大气污染问题涉及地球系统复杂排放过程,包含全球和区域传输过程以及城市尺度动力过程,这给大气污染模拟研究提出了重大挑战。合理并完整模拟再现这些过程,是研究大气污染和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前提。“寰”具有区域高精度大气污染模式分系统,能够模拟大气中化学成分的排放、扩散、化学转化等过程。不仅如此,“寰”具备重金属模拟能力、耦合源识别与追踪技术,能够做好污染物的“溯源”分析,从而提高大气污染预测水平,让“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总之,“寰”的诞生将显著提升我国地球科学的整体创新能力,在我国解决防灾减灾、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等重大科学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放眼全球,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已建有软硬件结合的面向地球系统的专门模拟装置。如美国国家大气科学中心(NCAR)凭借其长时间世界领先的数值模拟装置,发展了性能优异的地球系统模式,因此这些国家主导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变化预估试验的设计和评估报告的撰写。

  变化正在发生,未来已经到来。国之重器“寰”的问世,将使我国在地球模拟科学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学术领域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时,我们将能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作者:陈可鑫、赵寅,均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图片均由该所提供)

  给地球“退烧”需要科技力量

  地球围绕着太阳,在它既定的轨道上旋转前行。这样的天体运动带来了四季轮回,日月更替。古人们感受着自然曼妙的秩序,在诗句里留下他们与自然的对话。可现在,自然的节律似乎变了调:当我们越过了冬日期待着春的繁荣,等来的不是浩荡春风而是漫天黄沙;本该是“好雨知时节”盈润万物,却变成“超级暴力梅(雨)”搅乱江南水乡的安宁;而日趋猛烈的台风,现今的摧枯拉朽之势绝不止于以往“怒号兼昼夜,山海为颠蹶”的威力。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地球的气候已经发生变化。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归因于地球温度的升高。自19世纪末以来,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约1.18℃,大多数变暖过程发生在过去40年里,其中2016年和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两年。

  而人类需要为地球的这场“高烧”担起主要责任。从格陵兰岛、南极洲提取的冰芯数据表明,在上个冰河时代之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增长速度比自然界快了250多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加剧了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居住在“高烧不退”的地球上的人类该如何应对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及其造成的无法预知的可怕后果?

  既然全球变暖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造成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限制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然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因为减少全球人为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个涉及科学、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的重大战略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个有力的、全球规模的应对制度的支撑。

  随着各国共同面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和全球合作共赢理念的不断增强,2015年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巴黎协定》首次提出让所有国家共同致力于实现相同的长期目标:加强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威胁做出全球性回应,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以内付出努力。

  然而实现控制1.5℃温升目标面对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能否把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以内取决于人类社会在能源、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等方面能否实现前所未有的快速且深远的转型,这将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临全球气候问题时更是展现出我们的大国担当。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60年实现碳中和无疑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因为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许多行业和地区的发展仍然依赖化石燃料的燃烧,碳排放量仍在上升。中国能作出实现碳中和庄严承诺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作者:陈可鑫,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

  海洋变暖持续将会怎样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牵头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变暖正迫使海洋生物改变地理分布,“逃离”赤道地区,向两极方向迁移。新华社发

  【延伸阅读】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3个研究单位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了国际第一份涵盖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环境(温盐)变化研究报告。新的研究指出: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出现小幅下降,但全球海洋温度依旧出现了持续的增温并达到历史新高。2020年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最新数据表明,在2020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吸收的热量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2×1022焦耳,这些热量可以使13亿个1.5升的电热水壶的水同时烧开。过去80年中,海洋每一个10年都比前10年更暖。

  海洋为什么会变暖

  近百余年来,人类社会、工业活动不断燃烧积累在地球内部亿万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推升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过去80万年,大气中CO2的浓度均在170~300ppm之间波动,而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目前大气CO2浓度已经超过了410ppm。

  温室气体具有温室效应,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就像棉被一样盖住了地球,使得地球不断的被“捂热”,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增加,这就是全球变暖。同时,因为水相对于空气能够更多的储存能量(水的比热容和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全球变暖增加的能量90%以上都存储在海洋中,使得海水变暖。因而,海洋的能量变化直接反应全球气候变化。要知道全球变暖了多少,就必须知道海洋变暖了多少!海洋热含量成为判断全球是否变暖的最佳指标之一。

  近60年,海洋变暖总量达3.8×1023焦耳,0-2000米深的海洋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13℃,相当于中国2017年全年发电量的1700倍。

  海洋变暖有什么影响

  海洋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存在广泛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热胀冷缩,海洋变暖膨胀推升了全球海平面,由于海洋变暖已经导致1960年至今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47毫米!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如果叠加上潮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土地沉降等因素,将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沿岸和小岛屿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海洋变暖为台风/飓风等极端事件增添了“燃料”,使强的台风/飓风更多、极端降雨更多。我国临近的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最多/最强的地区,全球热带气旋有1/3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因此我国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的挑战。

  同时,由于上层海洋比深海变暖更快,海洋层结也在持续加强,海洋垂向分层更为稳定了。海洋层结的加强会抑制海洋垂向热量交换和溶解氧输送,进一步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并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已有研究表明,过去60年海洋溶解氧已经下降了大约3%。受海洋变暖和酸化的影响,近些年珊瑚礁系统屡次出现大规模白化事件。

  受海洋变暖趋势的影响,海洋热浪等海洋极端高温事件不断增多,给海洋渔业、养殖业提出了新的挑战。2018年,发生在我国北方海域的海洋热浪事件给辽宁海参养殖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辽宁圈养海参因高温天气大面积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亿元。

  如何应对海洋变暖

  未来怎么办呢?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是当务之急,《巴黎协定》目标是:努力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为控制在1.5℃内付出努力。如果能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21世纪气温将最多上升1℃,这能极大的减少全球变暖的影响和风险。实现《巴黎协定》控温目标,全球各国必须都努力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减少,并最终达到净零排放。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针对《巴黎协定》目标以及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然而,由于海洋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缓慢和滞后特性,过去的碳排放导致的海洋变暖等影响将持续至少数十年之久。就算近似可实现《巴黎协定》,本世纪海洋变暖也不会得以遏止。这一现象凸显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站在海洋的角度,应对未来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和危机需要,应按照《巴黎协定》的目标实现减排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降低风险。同时,对于无法避免的变化,要适应变化、提前准备好应对变化带来的风险。(作者:成里京,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1-06-17 16版)

打印 责任编辑:张芳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