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新华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海蛎1号”成为水产新品种

2020-10-28 新华网 张旭东
【字体:

语音播报

  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了2020年审定通过的14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高营养品质新品种长牡蛎“海蛎1号”榜上有名。

  “海蛎1号”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贝类增养殖与育种生物技术团队在对牡蛎野生种质资源精细评估以及营养品质性状系统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分子育种结合传统育种手段,历时十余年培育成功。

  我国的牡蛎养殖规模和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占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四分之一。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牡蛎的需求持续增强。但我国牡蛎产业存在高端产品匮乏、在国际市场占比较低的问题。因此牡蛎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需求凸显,我国急需高品质的特色牡蛎产品。

  糖原作为牡蛎鲜味的主要呈味物质之一,直接影响“蛎味”和消费者的口感,是牡蛎产品重要的品质性状。糖原含量高是高端牡蛎的最主要特色,也是其成为国际市场流行性消费贝类的重要原因。牡蛎的糖原等品质性状缺乏活体检测技术,且其含量极易受养殖环境、季节及生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糖原等品质性状的改良一直是国际牡蛎育种研究的难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牡蛎基因组重测序和同质化驯养的基础上,系统评估了我国长牡蛎的群体结构和种质特征,获得了一批优异的育种基础群体。

  同时,团队深入开展经济性状认知与遗传解析工作,阐明了长牡蛎糖原含量的性状特性,并开发了糖原含量相关的高效分子标记和分子育种模块。利用河北乐亭的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糖原含量为目标性状,采用基因模块辅助选育技术结合家系选育培育而成。

  长牡蛎“海蛎1号”具有糖原含量高的显著优点,可显著提升我国牡蛎的产品品质,市场价值潜力巨大。该品种的示范推广养殖将带动我国牡蛎产业从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有望成为牡蛎国际市场的高端产品,助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打印 责任编辑:董凯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