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新华网】科研人员发现培育抗病毒鱼类新品种系列候选基因靶标

2020-09-21 新华网 谭元斌
【字体:

语音播报

  鱼类病毒病的爆发与流行是我国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养殖的最重要威胁之一。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系列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负调控因子,可作为培育抗病毒鱼类新品种的候选基因靶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低氧生物学学科组通过病毒感染后的转录组分析,筛选到鱼类受病毒感染调控的一系列因子。他们利用斑马鱼这一模式鱼类,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分析了这些因子在鱼类抗病毒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研究发现: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mt7通过抑制RLR信号通路,负调控鱼类抗病毒反应;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mt3通过阻止irf3的磷酸化,负调控鱼类抗病毒反应;脯氨酸羟基化酶phd3通过阻止irf7的入核,负调控鱼类抗病毒反应等。此外,研究人员还证明:信号通路中重要转录因子p65是鱼类抗病毒反应所必需的重要因子。

  目前,这些研究成果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中科院水生所鱼类低氧生物学学科组负责人介绍说,鱼类作为较原始的有颌类动物类群,对病毒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反应往往不显著,免疫记忆也相对较弱。同时,鱼类病毒感染引起的爆发性死亡,一般发生在病毒感染后的1至2周内,而这正是天然免疫系统发挥主要作用的阶段。因此,在阐明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机制的基础上,以天然免疫反应负调控因子作为分子靶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毒鱼类新品种,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