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立体观测能力有望尽早实现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0-08-04 中国科学报 高雅丽
【字体:

语音播报

  近日,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工程历经为时半年的调研、讨论和研究,观测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初步形成、指标体系基本确立、平台建设全面展开、人才培养初见成效,与相关单位的协作关系进一步建立。目前该工程的规划部署、数据集成与应用服务顶层设计项目和青藏、黄河、黑河三个示范观测项目顺利实施,实现了第一阶段目标。

  为进一步凝练阶段性成果,破解观测体系建设中面临的 “瓶颈”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召开“国家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研讨会,吴国雄、郑度、周成虎、夏军、于贵瑞、刘炯天6位院士 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建设国家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意义重大,已有工作初步解决了自然资源分类、区划、站网布设、指标体系等关键技术难题,融合共赢的合作机制模式和数据、人才、成果汇聚观测平台保障体系建设等初具雏形。

  与会专家建议,要强化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坚持点、线、面结合,深入研究观测站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建议成立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把观测体系建设引向深入,更加聚焦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瞄准支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总体方案》和《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加快促进该项工程建设,使之成为支撑指挥中心跨军地改革转型发展、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

  据了解,依托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工程,可以获取反映资源间耦合作用过程、变化趋势等关键数据,从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对自然资源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和预警,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撑。这是一项战略性、紧迫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到2023年将初步构建完成整体建设,形成指标体系完整、站网布局合理、运行稳定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到2025年形成覆盖全国的全要素、全天候、天空地立体观测能力,建设完成集观测网、数据平台、决策支撑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为国家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08-04 第1版 要闻)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