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农作物吸收微塑料带来潜在健康风险

2020-07-14 中国科学报 陆琦
【字体:

语音播报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供图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与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开展的最新研究发现,微塑料可以被农作物吸收并进入其可食用部位。相关论文7月1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可持续性》。

  “土壤中的微塑料可能是一个更严重的环境问题。”论文通讯作者骆永明告诉《中国科学报》,“污泥和塑料地膜是土壤微塑料的两大来源,污水处理厂收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也都含有塑料,水体中和大气中的微塑料都能导致土壤中微塑料的积累。”

  骆永明带领团队,通过废水水培试验和模拟废水灌溉的沙土培养试验,发现尺寸在亚微米级甚至是微米级的塑料颗粒都可以穿透小麦和生菜根系进入植物体,并能在蒸腾拉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管系统随水流和营养流进入作物地上部可食用部位。

  “由于塑料颗粒本身具有较强的黏附性,所以很容易被植物根系分泌的多糖黏液所捕获。而且塑料颗粒具有一定柔韧性,它们可能在挤压力的作用下进入到狭小的根部质外体空间,进一步渗透进入根系皮层组织甚至到达导管组织中。”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连祯解释说。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塑料颗粒进入植物体的另一种通道与机制:在植物新生侧根边缘存在狭小的缝隙,塑料颗粒可以通过该通道跨过屏障,进入根部木质部导管并进一步传输到茎叶组织。

  “对于进入到植物体的微塑料确切含量,我们正在开展研究,以定量化表征更多信息。”李连祯说。

  真实环境中发生植物吸收富集微塑料令骆永明感到担忧,“这意味着微塑料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存在于我们所食用的肉类和奶制品中”。

  他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摄入微塑料会对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即使摄入微塑料本身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塑料中有害的化学添加剂,如增塑剂、阻燃剂等,也可能对人体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对微塑料摄入的健康效应开展研究。除此之外,从农业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考虑,也亟须对塑料垃圾的堆放及微塑料的排放进行有效监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0-0567-9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07-14 第1版 要闻)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