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新闻网】上海科学家揭秘肝细胞“逆生长”修复肝脏损伤之谜

2019-07-05 中国新闻网 郑莹莹
【字体:

语音播报

Arid1a调控肝细胞重编程机制图(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 供图)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4日发布消息称,该中心的惠利健研究组最新研究揭示了肝细胞在肝脏损伤再生中“逆生长”的分子基础,该研究发现为利用药物靶向治疗肝脏损伤提供新思路。

  相关论文于北京时间7月3日深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

  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由于其代谢解毒功能,经常受到各种外来物质的损伤,导致肝脏的再生能力严重下降。

  科研人员介绍,肝细胞由肝前体细胞发育分化而来。大多数细胞分化后,“命运”就固定不可改变。但是在肝脏损伤中,肝细胞却具有可塑性,能够以“逆生长”的方式,回溯成类似于肝前体细胞,并可以“二次发育”分化成更多新生肝细胞,参与肝脏再生。然而,对于肝细胞为何能够“逆生长”,此前乃未解之谜。

  科研人员发现细胞中的一个叫Arid1a的染色体重塑蛋白,调控了肝细胞的“逆生长”。敲除该蛋白的肝细胞,在肝脏损伤后,不再“逆生长”,导致肝脏的再生出现缺陷。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蛋白使得“逆生长”程序在肝细胞中处于打开的状态,因而在有再生信号时,“逆生长”程序可以激活,使得分化的肝细胞像橡皮泥一样在体内可以重塑为肝前体细胞。科研人员表示,这一发现给出了未来操控肝细胞“逆生长”的可能方法。

  据悉,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博士李维平、博士生何强和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力光博士等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分子细胞中心惠利健研究员,营养与健康所李亦学研究员、李虹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