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搭建科技援非新桥梁

2019-03-25 中国科学报 高雅丽
【字体:

语音播报

  20多年前,当人们还在通过《乞力马扎罗的雪》《走出非洲》等电影了解非洲大陆的时候,时任武汉大学讲师的王青锋就作为公派乍得的援非青年专家,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

  20多年后,已经担任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职务的王青锋,频繁往返于中国和非洲各国间,为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非中心”)的建设与中非科教合作交流沟通政策、调研需求,默默密织起中非科技合作的网络。

  3月22日,中—非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2019年度工作会议在武汉举行。“中—非中心的创新合作模式体现了中非互利合作的全面升级,是从基础设施援建升级成为更加开放的、更具科技含量的科技、管理、教育等‘软’性合作,将进一步促进中非友谊向深度发展。”王青锋说。

  创新科教合作援助模式

  在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校园内,有一座名为“友谊亭”的中国古典凉亭。不远处,就是中—非中心肯尼亚总部所在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而这片土地的“拓荒者”,正是为中—非中心建设发展作出努力的中国科学家。

  在王青锋看来,中国科学家有必要走出国门,获得更大的研究视野,与此同时,非洲国家逐渐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光靠物质援助无法根本改变长期面临的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全方位的科教合作,对于双方都意义重大。

  2013年5月3日,中—非中心正式成立,双方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是中国援助肯尼亚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中科院首批“发展中国家”境外机构之一。

  虽然我国对非援助已有半个多世纪,但这种新型科教合作的援助模式并没有先例可循。

  在推进建立中—非中心的各项工作过程中,王青锋忙得“脚不沾地”。一年12个月,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往返非洲一次。在国内时,王青锋经常到各地科研机构和高校作交流报告,为中—非中心的对非科研合作项目吸纳研究团队。

  经过6年发展,中—非中心已有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植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等19家中科院院属单位参与,两次被列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

  搭建平台促进合作共赢

  2018年5月9日,一声巨响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受洪水影响,肯尼亚帕特尔大坝发生决堤,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灾害发生后,中—非中心在第一时间对灾区进行了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与应急评估,将相关成果及时转交给当地政府。

  “通过遥感判定,我们不仅确定了正确的风险点,还提出防范二次溃坝,这对政府救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严雪说。

  事实上,中—非中心的科研项目涵盖了非洲国家重点关注现实问题的方方面面,涉及非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地理遥感与数字信息、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监测、病原微生物调查,以及现代农业示范推广等5个领域。

  例如,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该中心开展了优质农作物试验性种植,成功筛选出适合肯尼亚种植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3个;在肯尼亚建设标准化葡萄栽培示范基地,实现了葡萄的本地化种植与生产;完成了甜高粱示范种植和优良品种筛选,增产30%以上。

  严雪说:“其实在肯尼亚采集标本是很危险的,研究人员有可能遭到野生动物的攻击,面临蚊虫叮咬等情况。有一次由于山体滑坡,越野车突然翻车,我们得时刻警惕安全问题。”

  这些困难,并没有浇灭科学家的热情。他们与肯尼亚科学家共同编研首本《肯尼亚植物志》,建设“肯尼亚药用植物园”,合作研发的部分药用动植物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已进入商业化阶段。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中—非中心向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反盗猎综合装备系统,为犀牛和大象等动物的保护配备“千里眼”“顺风耳”。

  助力非洲科技发展

  经过6年发展,中—非中心现已建成以肯尼亚为大本营,辐射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的东非合作网络平台,与10多个非洲国家近20家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

  “2018年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同志在肯尼亚访问期间考察了中—非中心,并给予高度评价。这充分体现了中非双方政府和人民对科教合作的高度重视与期盼,以及对中—非中心工作的肯定。”王青锋说。

  目前,中—非中心共联合实施了48项科学合作研究项目,与非方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分布、土地利用等方面科学考察60余次,联合出版学术著作6部、合作发表研究论文258篇,主办各类学术研讨及培训班22次,着力提升非洲国家科研技术水平。同时,中—非中心为非洲各国杰出青年学者提供研究资助或来华进修奖学金,招收培养14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现在,中—非中心正在以各种形式增进中非互信与了解,促进中非人民民心相通。正如王青锋所憧憬的:“我很期待,藉由他们的双手和智慧,能够为整个非洲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带来怎样的惊喜和变化,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中非传统友谊,在两个不同的文化间,再次激荡升华。”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9-03-25 第1版 要闻)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