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棕榈化石刷新青藏高原抬升史

2019-03-08 中国科学报 胡珉琦
【字体:

语音播报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苏涛、周浙昆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了距今约2500万年的大型棕榈叶片化石,它为青藏高原抬升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3月7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据论文第一作者苏涛介绍,2016年科研人员在海拔约4600米的藏北伦坡拉盆地采集到的棕榈叶片化石非常珍贵。整个标本长达1米,叶脉也清晰可见,是目前青藏高原地区最年轻的棕榈科化石记录。

  全球现生棕榈科植物共有2500多种,主要分布在全球热带地区,仅有部分种类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在如今青藏高原中部这样高海拔的地区,棕榈科植物是不可能存活的。”苏涛表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那时的青藏高原中部海拔并不高,气候条件也与现在明显不同。”

  科研人员结合现生棕榈科植物分布区,分析了制约棕榈科生长的最冷月均温等关键气候要素,并利用古气候模型模拟了13种不同的地形地貌情景。结果表明,在2500万年前,生活在高原中部的棕榈分布的海拔高度不超过2300米,生活的地形地貌极有可能是一种东西向的峡谷,那里温暖湿润。这一峡谷地貌直到约2300万年前的新近纪才逐步消失变成如今的高原。

  曾有外国学者利用同位素分析认为,伦坡拉盆地在3500万年前已经达到或接近现在约4500米的高程。而此次棕榈化石的发现表明,当时青藏高原尚未形成,中部存在一个东西向的大峡谷。这一发现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历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9-03-08 第1版 要闻)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