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新华网】震区如何科学重建?中科院出版遥感监测图集来解答

2018-05-09 新华网 王莹
【字体:

语音播报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王世新研究员等人编制的《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遥感监测图集》由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出版,5月1日起向全国发行。

  据介绍,这部图集以高分辨率卫星和航空遥感为主要监测数据源,结合基础地理和社会经济等资料,针对人员转移安置、交通基础设施重建、人口与产业恢复、公共服务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灾害防治、土地利用和重点灾区等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内容,选取灾害发生以来的典型时间段或年份,通过图表、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展示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五个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基本情况。

  图集主编、研究员王世新介绍说,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是我国面向新时期将灾后重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生态修复及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重要部署。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遥感技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体系,可实现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与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与分析。“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优势开展重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实现对重建决策的有效服务,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王世新说。

  在震区重建工作方面,记者同时获悉,为系统监测汶川震区10年来的环境变化与灾后重建进展,中科院近日对外公布“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工作成果。科研人员基于十年间多时相、海量卫星数据,以及高空遥感飞机及无人机获取的航空观测数据,对震区生态环境恢复、城镇灾后重建等进展成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科研人员指出,灾区重建成就显著,与灾前对比建筑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据介绍,10年重建期间地表覆盖呈现了从剧烈到平稳的变化。通过分析植被变化特征发现,植被覆盖从2015年开始回升,表明了建筑区的植被绿化成效开始显现。

  此次图集出版有何重要意义?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图集的序言中指出,图集的出版,是对灾后重建成果的总结与传播,具有重大的实用参考价值和历史意义。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